科創板在10月29日度過百天之期后,到11月9日,上市公司的數量也過了半百之數,達到51家。這51家科創板上市企業,無不體現出“硬科技”含量,為科創板的強勁市場表現增添了“硬氣”。 說到科創板,我們最先想到的勢必會是上市企業的屬性。擁有“硬科技”的企業,是最符合科創板要求的。在筆者看來,服務好并吸引更多的“硬科技”企業,這是科創板發揮示范效應、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的重要體現。
“夠硬”、“過硬”,這是筆者長期跟蹤科創板上市公司的感受。科創板的“硬氣”硬在哪里?研發投入、核心技術、專利,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事實上,這些科創板企業所擁有的“硬科技”,在《證券日報》此前的報道中已經多次闡述。以專利為例,中微公司自設立以來至2019年2月末,已申請專利1201項,其中包括發明專利1038項、海外發明專利465項;已獲授權專利951項,其中發明專利800項。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已經上市科創板的,還是正在申報材料準備沖刺科創板的,這些公司或多或少都有屬于自己的專利。對于科創板的定位及長遠發展而言,這些成績都是可喜可賀的。
雖然上市公司體現出的“硬科技”含量為科創板增添了“硬氣”,但如果沒有健全、完善的法規約束,也難以防止濫竽充數現象的出現,難免會影響科創板的成色。因此,對于上市的或擬上市的企業而言,該說清楚的事還是要說清楚,該正常披露的內容還是要完整、詳實、準確地披露。否則,虛假信披傷害的不僅是上市公司本身,還會傷害到機構投資者和普通投資者,以及為上市公司提供服務的中介機構,還有科創板的形象。因此,科創板的健康發展,不僅需要上市公司提供的“硬氣”,還需要監管質量提供“底氣”。
上周五,上交所對四家公司實施自律監管措施,對涉及的3家保薦機構出具監管工作函,對6名保薦人分別予以監管警示,對2名保薦人出具監管工作函。
據上交所介紹,做出這些自律監管措施,主要源于被監管者沒有遵守交易所規定的信息披露要求,不利于投資者及時全面地了解相關信息,對正常的審核工作造成了不利影響。
由此可見,監管層對科創板的發展態度是明確的:一是開門迎客,歡迎“硬科技”企業申請上市,為科創板的發展增添硬氣;二是加強監管,強化信批,為科創板高質量發展提供“底氣”。
在“硬氣”和“底氣”的護航下,科創板的上市公司隊伍必然會不斷壯大。上交所副總經理徐毅林在日前出席一個活動時表示,預計到今年年底,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有望達到100家。
筆者認為,采取各種措施保持科創板上市公司的持續供給,提高市場覆蓋面和承載力,是資本市場支持“硬科技”企業發展的重要體現。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加強對各方的培訓和監督,讓市場各方歸位盡責,維護市場的健康、平穩運行。只有這樣,才會有更多的標桿企業、龍頭企業到科創板上市,為科創板的高質量發展增添“更硬的底氣”。
標簽: 監管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