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只進一扇門”到“一次不用跑”,從“不見面審批”到“免申即享”,從“城市運行突發事件提前預警”到“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城”……近些年,隨著上海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改革的縱深推進,市民企業越發感到:在上海辦事“像網購一樣便捷”。
上海閔行區政務服務中心大廳一隅(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走進閔行區政務服務中心大廳,會發現這里從“顏值”到具體業務都十分亮眼:在明亮寬敞的辦事大廳,安心地喝上一杯咖啡,與相關人員圍坐一起商量洽談、叫到號直接提交材料,辦事流程相當“絲滑”。
“這里環境很好,喝著咖啡、聊聊天就能把事辦好,工作人員還主動幫我解決了很多難題。”在上海工作的外籍教師安女士表示,“我對中國的服務有了更立體的認識。”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城市規模越大,治理面對的問題越復雜。如何推動從解決“一件事”到辦好“一類事”?上海聽民聲、優體驗、重拓展,讓企業群眾辦事無感、服務可感、體驗優感。
上海,楊浦濱江“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雕塑(央廣網記者 馮麗 攝)
市民、企業打開“隨申辦”App,個性化的呈現、智能化的服務,從“出生一件事“到企業相關大事小情,動動手指遠程一鍵“下單”,市民與企業在“關鍵小事”中感受著這座城市的溫度。
截至目前,上海率先建設的政務服務品牌“一網通辦”個人實名用戶累計超8456.3萬,法人用戶累計達394.2萬;“一網通辦”平臺接入事項累計達3737項,累計辦件超過5.78億;“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好差評”好評率達到99.95%。
上海市大數據中心副主任朱俊偉表示,堅持問需于民、服務于民,以改革引領和數字賦能雙輪驅動實現辦事方式多元化、辦事流程最優化、辦事材料最簡化、辦事成本最小化,推動“一網通辦”改革提升企業群眾辦事滿意度、獲得感。
上海每一條街道都有自己的“數字檔案”(央廣網記者 馮麗 攝)
星羅棋布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立體交通、交錯復雜的地下管線……在上海,每一條街道、每一輛共享打車、每一塊智能水表都有屬于自己的“數字檔案”。在“一網統管”城市運行系統里,實時跳動的數據指標,勾勒出上海這座超大城市每時每刻的“生命體征”。
一塊智能水表助力“守護”獨居老人,這在上海不是新鮮事。年過七旬的獨居老人金阿姨住在靜安區某小區,女兒常年在外,老人大多時候一個人生活。2023年,金阿姨家安裝了一塊“聰明”的智慧水表,能夠實時通過用水量監測老人的生活情況。
一旦每日水表轉動小于0.01立方厘米,相當于抽一次抽水馬桶的量;大于2立方厘米,相當于一家三口用20天的量,“聰明的水表”會初步判斷老人可能摔倒或有異常情況。這時,助老平臺會觸發電話語音呼叫,對老人、家屬進行電話語音確認。
與此同時,平臺會與靜安區城運的網格化派單系統進行數據交互,異常用戶由靜安區城運派單至街道,信息再流轉到居民區干部手中,由專人上門核實,用心守護獨居老人安享晚年。
上海靜安“一屏”觀全域(央廣網記者 馮麗 攝)
“上海靜安聚焦夯實治理基座、聚焦城運平臺建設、聚焦應用優化升級,深入推進‘一網統管’建設。”靜安區數據局局長、區城運中心主任、區政務服務中心主任謝志彬說。
從一塊智能水表守護獨居老人,到一塊屏助力市民游客在南京西路“席地而坐”,再到“12345”市民服務熱線智能分析系統發現“沉沒的少數”,這座“人民之城”率先實現“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城”。
今年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出5周年。5年來,“一網通辦”與“一網統管”如同鳥之兩翼、車之兩輪,互為表里,相輔相成,共同賦能上海從治理走向“智”理。
上海精心織密的“兩張網”,“網”里藏著上海速度,“網”外蘊含著城市溫度,在服務市民百姓,管好“天上地下”,探索城市治理現代化新路的過程中,護佑著超大城市井然有序、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