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證監會召開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工作座談會,會議提出了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12個方面重點任務,共計916個字。其中,筆墨最濃處為第2條,逾150個字;筆墨最淡處為第7條,不足30個字。筆者注意到,兩條重點任務均著重于高效的“智慧監管”。
字數最多的第2條內容十分豐富,而且緊盯資本市場主體,具體包括:“大力推動上市公司提高質量。制定實施,切實把好入口和出口兩道關,努力優化增量、調整存量。嚴把IPO審核質量關,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并購重組主渠道作用,暢通多元化退市渠道,促進上市公司優勝劣汰。優化重組上市、再融資等制度,支持分拆上市試點。加強上市公司持續監管、分類監管、精準監管”。
“先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是數學家華羅庚提出的學習理念。第2條信息量非常大,確實是一本“厚書”:首先,制定實施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行動計劃,發力點在于把好入口和出口兩道關,市場最關心的IPO和退市監管都隱身其中;其次,優化重組上市、再融資,特別點名了分拆上市試點。重組上市、再融資等行為其實也對應了資本市場的另類入口——資產上市入口,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視為“資產IPO”,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三,以排比詞明確了監管手法——持續、分類、精確,配合近期監管多次提及的“抓兩頭、帶中間”來解讀,可以看出監管能效的進一步聚合、智慧監管的進一步提升。
回過頭來“把厚書讀薄”,則可以參考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近日的表態。易主席撰文表示,“實施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行動計劃,從把好入口、暢通多渠道出口,加強持續監管等方面精準發力,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使上市公司質量有較大提升”。該表態在明確了通過智慧、精確、持續的監管引導上市公司提升質量的同時,也向市場和投資者傳遞了信心,甚至給出了大致的時間表,監管“杠桿力”十足。
在“深改12條”中,第7條字數最少,僅僅不足30個字,包括“切實化解股票質押、債券違約、私募基金等重點領域風險”。不過,字越少事越大。筆者認為,上述重點領域的重要性同時在于其連通資本市場主體與場外資金,是金融系統性風險的“交叉點”,也是 “杠桿監管點”。
如果對這些場外資金進行穿透,其融出方可能是銀行、券商、信托等金融機構,而融入主體則涉及上市公司及其重要關聯方、以及部分適當性不足的投資者。通過融出方放貸行為的傳導,風險在金融機構之間傳遞;通過融入方借貸行為的傳導,風險可能在資本市場積累。對于監管而言,其事半功倍的杠桿效果也是一樣的:監管資金融出,可以甄別資金來源的合規性、風控是否到位、風險承受力的適當性;監管資金融入,可以分辨融資方是否具備還款能力和意向、資金用途的合規性、投資者適當性等,這兩點都是從源頭上防范風險、化解風險,效果自然值得期待。
事實上,監管部門已經把主動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先手棋,打主動仗。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上述撰文中也指出,“堅持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的工作方針,在國務院金融委的統一協調指揮下,對股票質押、債券違約、私募基金及場外配資等重點領域的風險,堅決管住增量,有效化解存量。積極應對國際國內復雜環境變化,通過深化改革主動引導市場預期,努力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
筆者認為,“堅決管住增量,有效化解存量”的表態更是表明了監管部門解決問題的大智慧——不放任問題,但也不急于求成;堅持分層次、穩健化解。
走過近30年的資本市場監管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隨著目標的明確、制度的完善、經驗的積累、技術的迭代等,資本市場確實有理由期待更智慧的監管,筆者深信,這也是資本市場深化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
標簽: 智慧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