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橫跨,一水中流;城分南北,城水相依;北岸高樓林立,南岸古巷猶存;走進河南省潢川縣猶如置身一幅美輪美奐的畫卷。
潢川航拍圖
潢川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信陽市地理版圖中心,北臨淮河水、南依大別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潢川縣是著名的僑鄉,根據大量史料記載,黃氏起源于黃國,根在潢川,潢川也因此成為世界黃姓的發源地。至今,潢川縣仍然吸引著無數的海內外黃姓僑胞前來尋根謁祖。
潢川夜景圖
小潢河穿城而過,蜿蜒旖旎,俯瞰宛若巨型太極圖,潢川由此城分南北。北城叫春申鎮,源于戰國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現在還留有春申君故宅、春申君漆井、春申君墓地等遺址,地方志上也有不少關于他的記載。春申君從這里出發東去,開發江東,是上海的城市之父,蘇州的城隍。
楚國滅黃、陳、蔡地圖
《竹書紀年》記載,黃國公元前二十一世紀為夏啟所封,黃國傳承與發展的是正統的中華河洛文化。自有黃國,才形成“以國為姓”的黃姓。唐林寶撰《元和姓篡》云:“黃,陸終之后,受封于黃,為楚所滅,以國為氏。”黃國被楚國兼并后,國亡家破的黃國臣民,背井離鄉,但他們不論走到哪里都以國為姓,其中大部分被強遷到當時南方的楚國腹地,形成了今天之黃岡、黃陂、黃安、黃梅等地名。還有一部分被“浮諸江南,以實海濱”,于是就形成了南方諸多黃氏家族和黃洞蠻壯族的黃姓。
春申君像
歷朝歷代,黃姓人才輩出,各領風騷,對中原文化的傳播起過重要的作用,黃歇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楚國吞并黃國三百年后,出現了一位偉大的黃姓人物—楚屬黃國后人春申君黃歇。黃歇仕楚,為相二十五載,政績卓著,他勵精圖治重振國威,延續楚國政權數十年,為黃氏家族帶來了中興。公元前241年,楚國遷都,以春申君封地內的壽春為都城,黃歇由此被改封于偏遠的江東吳地。他在當地主持疏浚了東江、婁江、吳淞江“三江”,開浚黃歇浦(黃浦江),連通太湖和淀山湖,將其江面拓展并深挖,與東海、黃海之間的長江出海口連通。上海簡稱“申”,黃浦江的“黃”,都跟他有關。申江、春申江、黃浦區、春申路等地名,也都是為紀念這位開“申”之祖而命名。他是今天上海最早的開拓者,在長三角城市群被奉為城市保護神。
黃國故城鳥瞰圖
在潢川縣城西北6公里處,坐落著黃國故城,黃國故城遺址有大量遺物可以昭示兩千多年前的都城風貌,是信陽市保存最完整的春秋古國都城,也是全國罕見的春秋古城遺址。
叔單鼎
從已出土的大量玉器、青銅器可以看出,無論是制作技術還是藝術魅力,黃國玉器、青銅器都顯示出極高的水平與顯著的特色。黃國青銅器不乏鼎、敦這樣的大件重器,莊嚴厚重、氣勢奪人,也有如爵、豆、匜、壺這樣的小件精器,紋飾同其造型一樣古樸、多樣;黃國玉文化有著古老悠久的傳統,從制玉技術、用玉風尚到文化意蘊,都可謂秉承源遠流長的傳統,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在中國玉文化史上,黃國玉文化上追商周大國之制,下啟戰國秦漢之風。
黃國玉器
近年來,潢川縣充分利用黃國故城的獨特魅力、獨有影響,整合歷史文化資源和僑務資源,致力于打造“黃姓之源•春申故里•中原僑鄉”品牌,不斷延伸黃國文化的精神內涵。
一是辦好根親文化節,夯實品牌根基。高度重視。潢川縣委統戰部、縣僑聯高度重視根親文化節工作,成立了工作組,制定了工作方案,召開了推進會,責任到人,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加強宣傳。圍繞潢川“黃姓之源•春申故里•中原僑鄉”品牌大力弘揚根親文化,講好、用好潢川根親故事;確保實效。以根親節活動為契機,把僑務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扎實做好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凝聚共識的工作。二是做好聯絡聯誼,拓展品牌輻射。以聯誼促認同。充分利用我縣富有特色的文化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宣傳和文化交流聯誼活動,不斷加深海外華僑華人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以聯誼促創新。廣泛聯系海外華裔新生代和僑界年輕一代,引導新僑群體自覺把個人的理想信念匯入祖國和家鄉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中去。目前,已成功招引留學生周震、邱錦飛等回鄉創業回饋家鄉。以聯誼促發展。以聯誼為橋梁,借助海外僑胞、僑眷熟悉國際市場、人脈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服務我縣經濟社會建設。三是優化營商環境,招商引資成果豐碩。整合民營經濟培訓資源,依托格局商學院,開展各類活動,并將招商引資作為頭等大事來抓,經多方考察洽談。已簽訂永京鞋業二期項目合同,標準化廠房建設完成3萬平方米,完成投資約1億元,并促成招商引入廣昱鞋業投資二期項目(總投資3.2億元)、河南錦繡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從事豆制品行業的食品深加工項目、廣東兆菲集團有限公司,規劃建設河南潢川豫臺產業園項目。
黃姓宗親拜祖大典
黃國豫風楚韻的歷史淵源與深厚的中華河洛文化底蘊,孕育出光州文化中的包容與開放、進取與創新、堅守與變革。黃氏宗族的變遷,如小潢河的河水,隨著風云變幻不斷輾轉。黃國故城屹立在歷史的長河中,張開溫暖的懷抱,迎接每一位海內外黃姓僑胞前來找尋他們共同的根,追尋他們共同的夢。(潢川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縣政協黨組副書記 江燕如)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