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股為什么有人買?
當前,市場上確實有部分股民喜歡炒小、炒差,但“仙股”的投資價值并不樂觀,其更像一個“燙手山芋”。
“仙股”有其成為餡餅的一面。一方面,“仙股”的流動性和市值都很小,相對較少的資金可以拉升或壓低股價,容易被操縱。因此,對個人投資者而言,投資“仙股”帶有很強的博弈性質;另一方面,“仙股”作為價格低廉的“殼”資源,優質公司可以通過其實現借殼上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仙股”的投資價值。
但是,目前借殼上市的監管不斷加強,審批也越來越嚴格,相比來說,IPO卻高效順暢。對于通過IPO難以在A股上市的一些新經濟企業,也推出了CDR等政策支持。由此來看,‘殼’資源價值下降會成為中長期趨勢。此外,疊加‘仙股’本身業績較差,監管層打壓題材炒作,勒令停牌、打擊異常交易的措施成效初顯。‘仙股’很難再有投資價值。
香港的仙股為何不退市?
仙股,早年也不是仙股,也有著雄心壯志,上市獲得融資,算是一種市場對其的肯定。不管這種肯定最終是否正確,總體上當年上市的時候看上去是光鮮的。港股最熱的時候,也是港片《大時代》播放的時候,92年,股市不停的膨脹,投資人瘋狂涌入,在香港有錢人炒地產,中產炒股票。亞洲金融危機后,隨著科網泡沫,科技股崛起,港股依舊火爆。
然而,港股的問題也開始凸顯。一方面,2000年后大型標的諸如騰訊控股等內地優質企業開始在香港上市,這些優質企業開始像海綿一樣吸附流動性,二方面,港股的退市制度遇到了如今A股差不多的難題,市場沒有分層,沒有一個新三板來容納差公司,也可以說缺乏類似美股場外市場來收容差的企業,各種企業進來了就不會退市。
同時,港股當時的監管是比較放任的。為了突出資本自由度,港股那些上市公司,在經營上不行的那些企業,就開始動腦筋了。
在《大時代1》里面,反派陳萬賢就用過一招,片中稱呼其為五個杯子兩個蓋子,用很少的錢收購一家企業,然后利用上市企業的流動資金去收購下一家,然后交叉持股。控制權能帶來流動性,然后流動性又可以制造新的流動性。當時片中稱之為“鐵索橫江”,就像曹操當年打仗,將大船都用繩索連起來。一般情況下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一個企業流動性出現問題,那么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全部倒塌。反派就是蓋子不夠,結果大敗虧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