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市博物館的建筑布局是怎樣的?
漢中市博物館(也稱漢中博物館),位于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東大街26號,占地面積1400平方米,隸屬漢臺區文化文物局,是一所地方綜合性博物館。
漢中市博物館以古漢臺為館址而建立,占地面積1400平方米。其建筑主要依托古漢臺原有建筑風格和布局,由自南而北逐級升高的三個院落組成,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相繼修建了石門十三品展室,棧道陳列展室,東西華亭,北大門仿古建筑群,重修了望江樓、桂蔭堂,整修了庭院園林。形成了以明清建筑為主的園林式風格。
古漢臺是劉邦被西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時在漢中的行宮,又名七星臺,是以人工夯土修建的具有典型秦漢模式的高宮廷臺建筑。臺高7米,有三個臺階。宋代以后,古漢臺成為漢中府署的后花園。望江樓就是南宋時修建的天漢樓,位于古漢臺的最高處,具有南宋建筑風格。
漢中市博物館擁有8個展廳,陳列面積近2000平方米,博物館基本陳列有《道教造像精品陳列》《佛教造像精品陳列》《漢中近代革命文物陳列》《石門十三品陳列》《褒斜棧道陳列》。展出藏品近千件,重要展品有:石門十三品,石門十三品是分布在古褒斜道褒谷石門隧道及其南北山崖間的十三方摩崖石刻總稱,20世紀70年代因漢中興建石門水庫,將其鑿遷至漢中市博物館保存并成為鎮館之寶,它們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漢中市博物館充分發揮陳列展示職能,通過設計論證、策劃,形成陳列設計大綱,采用適用與陳列主體思想的風格和布局進行展示,形成道教造像精品陳列、佛教造像精品陳列、漢中近代革命文物陳列、石門十三品陳列、褒斜棧道陳列等6個專題陳列和2個臨時陳列,陳列面積近2000平方米。
漢中市博物館內有哪些館藏文物?
東漢《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原在石門洞南約1里的山崖間,石質為云母片巖,碑面凸凹不平,間有溝壑,文字漫湛,書法風格隸中帶篆,頗有古韻,這種書法風格,中國僅此一種,被譽為國寶級文物。
《石門頌》全稱《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建和二年(148年)刻,與《郁閣頌》《西狹頌》一起,并稱為“漢三頌”。它記述了已故司隸校尉楊猛力駁眾議,終于修復褒斜道的歷史,還反映出東漢時期穿越秦嶺間的四條道路的歷史,這是史書上缺載的,因此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妒T頌》代表著古代隸書的最高水平。它奔放質樸,渾壯飄逸,清代張祖翼評說:“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之后,還有《楊淮楊弼表記》《李君通閣道記》等漢代石刻,它們的風格繼承了《石門頌》,但又有發展。
《玉盆》相傳漢張良所書。它位于石門南褒河中,形如巨盆,色澤如玉。
《袞雪》是魏王曹操所書。曹操一生來過漢中兩次,一是在建安二十年(215年)一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這方石刻是他第二次來漢中時書寫的。當時見褒水浪花飛濺如滾雪之狀而書。字橫刻,通高67厘米、寬148厘米、字徑長35一46厘米。傳說是曹操手跡,落款“魏王”,字徑6.5厘米。與“袞雪”二字風格迥異。該摩崖雖經歷有年,但字跡清楚,神韻依舊。
《石門銘》是北魏永平二年(509年)鐫刻在褒河石門東壁的摩崖石刻。記述了北魏年間褒斜道改道的歷史。
《山河堰落成記》原在褒河南數十步河西側山崖間,通高226厘米、上沿寬510厘米、下沿寬506厘米,四周鼓出約15厘米的邊沿,崖面兩端內收,中部外鼓成曲形。文自右向左豎排16行,每行9字,隸書,共135字。記述南宋昭熙五年(1178年)官民共同修復因大水沖壞的山河堰的歷史。是南宋隸書第一人晏袤所書。是宋隸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