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盧寺是怎樣的景點?
毗盧寺,別名毗盧禪寺,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新華區杜北街道上京村東,始建于唐天寶年間(742~755年),后經宋、金、元、明、清朝修繕,其中明弘治八年至明嘉靖十四年(1495~1535年)進行了大規模重修,寺院面積1.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00平方米,因寺內主殿供奉毗盧遮那佛而得名。
毗盧寺坐北朝南,從南到北依次為山門、釋迦殿、鐘樓、鼓樓、毗盧殿等建筑,其中釋迦殿和毗盧殿為明代遺存建筑,其余建筑為20世紀80年代重建。毗盧殿和釋迦殿內保存200余平方米明代壁畫,毗盧殿內為少有的儒釋道三教合一水陸畫,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壁畫”之一。
毗盧寺壁畫在構圖和繪畫上造詣頗高。構圖上,畫中人物雖多,卻形態各異,即可渾然于一體,又可獨立成幅。繪畫上,承襲了中國古代壁畫畫法,線條描繪手法豐富、類型齊全,在繼承唐宋線描傳統基礎之上有所發展。毗盧寺雖經歷朝歷代的多次修繕,但它的部分建筑仍然有唐代建筑遺風,對于研究唐代至明代的古代建筑格局等具有歷史意義。
毗盧寺內有哪些主要建筑?
釋迦殿
釋迦殿為毗盧寺前殿,明代重建,位于南北中軸線的前部,是供奉釋迦佛主的殿堂。該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加抱廈一間通長三間,通高9.5米,前出一步廊,后接卷棚頂抱廈,平面呈“凸”字形,建筑面積136.2平方米。
釋迦殿明間施格扇,余面墻體青磚砌筑,單檐懸山筒瓦頂施吻獸。梁架為七架、八檁出廊式,梁與梁間瓜柱支頂,三架梁上脊瓜柱托脊檁,兩側小叉手以輔之,次間山面中柱直通脊檁。梁架用材只稍做加工,整體木架結構保留明代特征。
毗盧殿
毗盧殿為毗盧寺正殿,又稱五花八角殿,明代重建,內供毗盧佛。該殿建于約1米的臺基上,面闊三間,進深二間,通高8.35米,殿前后有歇山頂抱廈,平面呈“十”字形,建筑面積208.4平方米。
殿身為廡殿頂,殿脊兩端有龍頭鳳凰卷尾的鴟吻。中央為走獸,上有旗桿,有鐵鏈連于獸旁兩側的仙人身上。梁架結構七檁中柱式,明間五架梁后施雙步梁,前抱廈用橫檁與殿身相連;次間用順梁直接承托瓜柱、檁,做成推山形式;轉角內部用抹角梁、駝承托老角梁后尾,后尾用垂花柱做正面與山面的交點。
毗盧殿前有兩棵千年古柏,系唐天寶年間栽種,這兩株古樹的樹枝、樹干均朝西傾斜,而佛祖位于西方,有人將此喻為迎接西方佛祖,由此得名“拜佛樹”。
鐘鼓二樓
釋迦殿與毗盧殿之間空地的兩側有鐘、鼓二樓,為1987年重建,佛教中有“晨鐘暮鼓”的說法,故鐘、鼓二樓分別位于寺庭院的東西兩側,用于報時或典禮時使用。
鐘樓上懸有一口清康熙年間的八角八卦銅鐘,鐘上刻有銘文。古樓內懸有一面直徑約1.5米的牛皮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