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買到心儀的生鮮食品,消費者的途徑越來越多了。最近,在北京的100多個社區,一種新型的“在樓下”無人智能貨柜做起了生鮮的生意。它的外形像一個加大版的自動售貨機,售賣蔬菜、雞蛋、水果、鹵味、酸奶等幾百種生鮮食品,根據實時銷售數據,貨品還會不斷更新。
在無人貨架日漸沉寂之時,多家企業開始由粗放式發展向精細化運營調整,試圖憑借轉型智能貨柜讓無人貨架“起死回生”。把“社區冰箱”擺到家門口,智能貨柜想用大數據更好地滿足社區人群對生鮮的需求。
年輕居民更愿買單
中午12時,在朝陽路南側的華龍美樹小區門口,一個綠色外形的“在樓下”智能貨柜吸引了小區居民好奇的目光。
四組全封閉的柜子占地近10平方米,通過透明玻璃,能看見便利柜共售賣200多種生鮮食品和日用品。記者使用小程序購買了一罐標價2元的雪碧,柜內龐大的機械臂立刻運轉起來,傳送帶把貨物送至取貨口,整個流程大概需要40秒。操作大屏幕也可購買商品,通過微信或支付寶結賬,操作流程和普通的自動售貨機一致。
“也沒見有多少人用,我們快遞員用得多一些。”一位“餓了么”快遞員輸入取貨碼,薯片、雞爪、辣條等零食便送到兩個取貨口。記者比對發現,售價3.5元的某品牌方便面比市場價貴5毛錢,其他商品和超市價格差不多,普遍比小賣部要便宜一些。
在記者停留的1個小時內,前來打量的4位居民并沒有購買,只有1位快遞員來取貨,晚間時段再訪時,下班歸來的人們多了起來,半個小時就有3人下單,都是年輕人。
在東領鑒筑社區,“在樓下”貨柜在小區外大門口旁,中泰雅軒社區的貨柜則放在了小區里居民健身的區域。路過的居民坦言“沒用過,不習慣從貨柜里買生鮮食品”,也有年輕居民說,這種貨柜可24小時購買,開在樓下可滿足“隨吃隨買”的即時需求。
社區零售仍有挖掘空間
“社區人群對生鮮的需求尚未被滿足。”“在樓下”創始人兼CEO張贏說,在北京,住戶超過7500人的小區有1.5萬個,很多小區都面臨著超市太遠、便利店不夠密集、電商不夠快、違規底商被關閉的情況,離家足夠近、足夠密集的小顆粒度零售終端是剛需。根據監測數據,在百子灣某小區,有用戶曾在深夜11時通過貨柜買了150多元的蔬菜,也有人每天都會購買4個鮮雞蛋。
和寫字樓內鋪設的部分無人貨架不同,這種智能柜“人貨分離”,避免了貨物被盜損并利于食品保質保鮮。張贏說,在小區內便利柜的鋪設成本只是開店的1/5,負責每日配送貨物的工作人員同時可管理10臺機器。和商場一樣,部分貨柜每晚9時后還會打折處理,加快食品更新速度。
“我們要做社區‘新零售’,因此一切都靠數據說話。”合伙人王羽瀟說,公司每周會組織試吃活動,通過口味投票決定上新產品,近期還會上新月餅等時令單品。所有貨柜“千店千面”,根據每個社區不同的銷售數據決定如何上新,賣得不好的品類就直接淘汰。
張贏透露,“在樓下”還將上線半成品凈菜、飯團、便當等速食品類,并在部分小區試點推出拼單、團購等活動,更好地吸引社區流量,奶卡、蛋卡、菜卡等產品也在計劃內。“為什么牛奶只能送到家門口?很多上班族或出差的居民都不能第一時間拿到。”張贏說,有了“社區冰箱”,生鮮食品都能在樓下保鮮保管,居民可按需隨時自提。
智能貨柜搶無人貨架風頭
近日,“在樓下”宣布完成千萬級美元A+輪融資,這種智能貨柜將在北京鋪得更廣,預計年末覆蓋300個社區。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智能貨柜,正在取代曾坐上“新零售”頭把交椅的無人貨架。
每日優鮮與騰訊云達成合作,使用騰訊云智能貨柜解決方案;蘇寧基于無人貨架存在的貨損問題進行了技術升級,通過人臉識別、重力感應等技術,以貨柜形式進行商品售賣……京東、魔盒CityBox、每日優鮮便利購、便利蜂、七只考拉等無人貨架廠商均已推出智能貨柜。便利蜂還率先一步,將原有貨架全部替換為智能貨柜。
不過,智能貨柜能否真正推廣起來,解決消費者購買新鮮果蔬的需求?前途仍不明朗。有零售業內人士表示,當前的智能貨柜存在諸多弊端。比如一個人買完后另一個人才能買,在辦公室或社區場景會導致排隊,影響用戶體驗。此外,智能貨柜成本較高,所能容納的貨品種類有限,這也將限制它無法像無人貨架一樣快速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