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融基金一則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引起業內熱議。中融鑫優創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先是公告提前結束募集,此后再發公告,又宣布基金募集失敗,這在公募基金行業較為罕見。除此之外,該公司旗下多只基金清盤、人員頻繁變更。中融基金遭遇的難題也浮出水面。
原定于6月29日結束募集的中融鑫優創宣布4月28日提前結束募集,但近日卻又公告稱,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中融基金表示,該基金產品未能滿足《中融鑫優創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合同》(以下簡稱“基金合同”)規定的基金備案的條件。根據基金合同,基金需滿足自發售之日起3個月內,基金募集份額總額不少于2億份,基金募集金額不少于2億元人民幣且基金認購人數不少于200人的條件,基金管理人辦理完畢基金備案手續并取得證監會書面確認之日起,基金合同生效。
基金既然提前結束募集,為何又宣布募集失敗?中融基金回應稱:“由于投資策略不再適合市場變化,出于保護投資者利益的考慮,決定提前終止。”
“之前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由于機構資金不能及時到位,基金宣布募集失敗。”滬上一位基金研究中心負責人表示,不少小基金公司難以滿足銀行渠道的門檻,產品缺乏競爭力,渠道力量較為薄弱,發行受機構客戶影響較大。
值得注意的是,中融鑫優創此前發布的基金招募說明書中顯示,姜濤是該基金的擬任基金經理,5月16日中融基金發布公告稱,姜濤因個人原因離職。
此外,中融基金的多只產品存在清盤風險或已經停止運作。例如,3月,中融增鑫一年定期開放債券型基金發布了合同終止及財產清算的公告;5月,中融量化小盤股票型發起式基金也發布了相同的公告。
在滬上一位基金公司董事長看來,公募基金行業頭部效應愈發明顯,未來小基金公司的生存將更為艱難。規模排名后50家基金公司,占全行業基金公司數量的三分之一強,但管理規模的行業占比卻僅剩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