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一篇《滬指失真問題應引起充分重視》引發股民刷屏,文章稱全國兩會上,有代表和委員接受采訪時指出,上證綜指編制方法有待優化,李迅雷也認為十分必要,應引起證監會、上交所等有關機構的充分重視。
李迅雷指出,四大原因影響滬指表征性:一是我國上市公司結構與宏觀經濟結構變遷未完全同步;二是隨著企業生命周期變化,上市公司中微利或虧損類企業數量增多;三是新股計入指數的時間存在不合理之處。四是加權方式的問題。李迅雷建議,科創板公司計入上證綜指本就是上證綜指的題中之意,因此,應盡早解決盡早實現。ST股票宜盡早從指數中剔除。對新股計入指數的時間進行調整。上證綜指于1991年7月15日發布以來,在新股計入時間方面做過幾次調整,現行的上市后第11個交易日計入指數規則是2007年確定的,主要是與當時新股首日無漲跌幅且普遍大幅高開有關。
關于加權方式,李迅雷指出,從國際情況看,2005年標普宣布,對其美國市場指數(含標普500指數)由總股本加權改為自由流通股本加權;2006年開始,香港恒生指數逐步由總股本加權改為自由流通股本加權;2005年開始,日本東證TOPIX指數分3個階段,由總股本加權改為自由流通股本加權。由此看來,國際經驗也是十分豐富和成熟的。滬指也有必要早日推進。
筆者認為,第一點和第二點均屬于制度層面的重大變革,未來方向和進度有待監管層進一步明確。第三點和第四點則是技術性因素。關于新股的計入時間,目前新股的發行和交易制度,決定新股上市在二級市場連續一字漲停,二級市場投資者參與度其實不高。
筆者查閱了創業板綜指編制方式,對于深證綜合指數、深證 A 股指數、深證 B 股指數、行業分類指數、中小板綜合指數、創業板綜合指數及深證新指數,凡通過首次公開招股(IPO)上市的新股,在上市后第十一個交易日納入指數計算,與上證指數無異,因此說新股因素影響了上證指數可能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么大。
單純從技術因素,最值得探討的可能就是加權方式的調整。
其實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早在2010年12月2日發布了上證流通指數,相對于上證綜指目前的總市值加權編制方式,該指數樣本由全部滬市A股組成,未完成股權分置改革、暫停上市的A股除外,可以表征滬市自由流通股份的股價變化。指數采用的加權方式為市值加權自由流通市值加權分級靠檔方式編制,很大程度符合和滿足了目前市場的呼聲,目前該指數的成分股數量為1505只。
當然,該指數沒有包含科創板股票。前10大權重分別為中國平安、貴州茅臺、招商銀行、恒瑞醫藥、興業銀行、中信證券、伊利股份、長江電力、民生銀行、交通銀行。
上證流通指數前40大權重與上證指數對比
行業權重大變動
相對于上證綜指,上證流通指數的行業權重變化最大的是:
金融和能源權重下降最大,分別由于31.19%、5.83%下降到28.47%、2.60%,下降幅度為2.72%%和3.23%。
電信服務、公用事業的權重也將下調,分別下降0.23%和0.19%。
醫療保健、材料、日常消費權重上升最大,分別上升2.04%、1.59%和0.96%。
其它行業方面,工業、可選消費、信息技術、房地產總體權重也將有所上升。房地產、信息技術、可選消費權重分別上升0.65%、0.62%、0.50%。工業的權重小幅上升0.02%。
前10大權重股大變遷
從個股權重看,目前上證指數前10大權重股分別為貴州茅臺、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平安、中國銀行、招商銀行、中國石油、中國人壽、中國石化、恒瑞醫藥,如果按照上證流通指數方式加權,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人壽、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銀行將被擠出10大權重股行列,交通銀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伊利股份、長江電力、中信證券將進入10大權重股行列。
前10大權重股中保持不變只有貴州茅臺、恒瑞醫藥、招商銀行、中國平安。
按照上證流通指數方式調整后,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石油、中國銀行、中國人壽、郵儲銀行、中國石化、京滬高鐵、工業富聯、中國人保10只股票權重下降最大,其中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石油、中國銀行、中國人壽權重均下降1%以上。(權重對應現上證指數權重)
權重上升最大的10只個股分別是中國平安、恒瑞醫藥、伊利股份、興業銀行、中信證券、招商銀行、海通證券、民生銀行、交通銀行、三一重工。中國平安權重上升3.60%,恒瑞醫藥、伊利股份權重分別上升0.92%和0.80%;興業銀行、中信證券、招商銀行權重上升0.5%。(權重對應現上證指數權重)
調整后指數賺錢效應如何?
最后大家最關心的是指數編制方式調整后賺錢效應如何,截至5月27日,上證指數年內跌6.9938%,跑輸深成指、中小板指和創業板指,上證流通指數情況稍微好一點,累計下跌5.53%,但仍跑輸深市指數。
如果從本輪上漲行情2019年年初開始看,上證指數累計漲幅只有13%,繼續墊底,上證流通指數累計漲幅為20%,但仍較為明顯跑輸深圳各大指數。
如果從指數發布日2010年12月2日起算,截至目前,上證指數累計漲幅只有0.47%,而深成指累計跌幅則達13.22%,上證流通指數累計漲幅15.44%,遠遠跑贏深證成指、上證指數、中小板指,但明顯跑輸創業板指。
如果要考慮指數編制方式調整在牛市中的彈性,我們觀察指數發布日2010年12月2日至2015年6月12日牛市高峰的累計漲幅,期間表現最差的是深證成指,累計漲幅只有47.02%,中小板指、上證指數表現稍好,收益為73.49%和82.98%。上證流通指數累計漲幅為102.13%,表現仍輸于深證綜指、中小板綜、創業板指、創業板綜,創業板指、創業板綜累計漲幅高達231.28%和277.78%。
總體而言,改善指數編制方式確實可能會提高指數在牛市行情和階段行情的表現,但更大的影響因素則是市場風格和行業變遷等。投資者不應把只賺指數不賺錢完全歸咎于大盤因素,而應該與時俱進,提升個股研究能力,或通過基金定投的方式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記者 李志強)
(注:以上結論僅以上證流通指數進行模擬,僅限學術研究,不代表真實情形,據此操作,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