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依靠出售子公司股權帶動投資收益增速近乎翻倍,華僑城A(000069.SZ)的業績還是低于預期了。加之繼續縮水的分紅率,正所謂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雖然略低于預期,2019年,華僑城A的營收和凈利潤仍繼續保持穩定的增長。無論是在A股上市的房企,抑或是在中國香港上市的內房股,與之盈利相仿的房地產開發商,目前沒有一家市值低于華僑城A;甚至部分盈利不如華僑城A的房企,其市值也要更高。
僅從凈利潤結果看,市場顯然是低估了華僑城A的價值了,但如果拉長周期,自完成重組之后的十余年時間里,華僑城A的凈利潤增長了何止數倍,但在二級市場上公司幾乎沒有像樣的表現,是市場一直錯了?
近幾年來,華僑城A凈利潤快速增長的一大推手便是轉讓資產。利用“文旅+地產”的獨特優勢,公司擁有無可比擬的拿地優勢。在獲得成片土地后,華僑城A再將部分項目通過股權轉讓等方式溢價轉出,從而實現資源變現。
利用自身優勢低價獲取大量土地,部分項目再高價轉出。作為“中間人”的華僑城A獲得了一進一出之間的溢價。不僅如此,公司急劇膨脹的利息收入也說明,“中間商”的生意不止一種。
轉讓獲利上癮
2019年,華僑城A實現營收600.25億元,同比增長24.65%;實現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3.4億元,同比增長16.69%。2020年1-3月,公司實現營收68.18億元,同比下降13.91%;實現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39億元,同比下降30.01%。
在2019年年報中,華僑城A宣布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3元(含稅),合計分紅24.6億元,分紅率為19.94%,與2017-2018年28.48%和23.24%分紅率相比進一步下降,與多數一線房企30%左右的分紅率相比更是差距顯著。
由于房地產結算周期和疫情對文旅收入造成的直接影響,華僑城A一季度收入和凈利潤的下降并不奇怪,但歸屬凈利潤下滑超過30%,明顯超過了營收的降幅,其中投資收益的虧損拖累了華僑城A一季度的業績。
投資收益已經成為華僑城A重要的利潤來源了。與一線房企投資收益主要源于聯營合營企業貢獻的利潤不同,華僑城A的投資收益主要來自股權轉讓收益,聯營、合營企業帶來的投資收益已經“退居二線”。
華僑城A是從2017年開始通過大量轉讓項目公司股權從而獲取投資收益的,此前的投資收益主要來自聯營、合營企業,即使主要是由股權轉讓收益組成,對公司的凈利潤貢獻影響也有限。
2017-2019年,華僑城A的投資收益分別為48億元、23.46億元和44.77億元,營業利潤分別為122.05億元、150.47億元和192.31億元,投資收益占比分別為39.33%、15.59%和23.28%。
如果扣除轉讓而來的投資收益,那么公司2019年的營業利潤將大幅下降至153.22億元,與2016年相比漲幅不到80%,遠不及目前1.24倍的漲幅。
2017年之前,華僑城A的投資收益基本在5億元之下,占營業利潤的比例多在5%左右。2017-2019年的投資收益構成中,來自聯營、合營企業的貢獻分別為2.19億元、6.05億元和5.68億元。
華僑城A表示,投資收益是“聯營、合營公司及出售股權確認的投資收益”,顯然,出售股權才是最主要的投資收益源頭。
2017年,華僑城A的四次重大股權出售給公司帶來了44.74億元的投資收益,2018年的一筆轉讓就貢獻了10.03億元的投資收益,2019年轉讓五家公司股權又給華僑城A帶來了26.76億元的投資收益。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投資收益并沒有全部給華僑城A帶來實實在在的現金流入。2017年的48億元投資收益中,有11.49億元屬于“喪失控制權后,剩余股權按公允價值重新計量產生的利得”,2019年則是13.74億元,這屬于賬面利潤,并不能貢獻真實的現金流。
華僑城A轉讓的子公司并非空殼,而是有實實在在的開發項目。以2019年為例,當年8月,華僑城A轉讓西安思睿置地有限公司(下稱“西安思睿”)80%股份,實現投資收益9.17億元。
工商信息顯示,西安思睿2019年4月剛剛注冊成立,由西安灃東華僑城發展有限公司間接全資持有。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下半年和2019年年初,該公司在陜西西咸新區灃東新城兩次拿地合計千余畝,轉讓價款合計逾52億元。
也就是說,在拿地不到一年后,華僑城A就轉手將其中的項目公司溢價賣給他人,“炒地皮”就獲利近10億元。
無獨有偶,2019年9月,華僑城A出售了云南華僑城置業有限公司(下稱“云南華僑城”)50%股權,實現投資收益9.15億元。
工商信息顯示,云南華僑城在2017年年底成立,華僑城A間接持股70%。根據公開資料,云南華僑城主要負責開發昆明陽宗海地區的19宗土地建設,但不到兩年后,公司的大股東就換人了。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左手低價拿地,右手溢價轉出,對于這種盈利模式,中信建投認為,“文化+旅游+城鎮化”本身就是華僑城自上而下獨特的獲取資源的獨特渠道,這種項目的獲取是可持續可復制的,而轉讓項目股權是加速去庫存,并且引入優質合作伙伴的一種途徑,這與傳統房企存在本質區別,應該正視公司這種成長的動力。
但在二級市場上,這種依靠轉讓項目增厚當期收益的方式并未受到市場的追捧,反而情況都不理想。
與華僑城A類似,喜歡賣賣賣的一線房企還有另外兩家-招商蛇口(001979.SZ)和綠地控股(600606.SH)。2015年年底,招商蛇口實現整體上市,從2016年開始,公司的投資收益就逐步走高,2019年更是突破百億元,占營業利潤的比例接近四成,其中股權處置收益貢獻絕大多數。綠地控股的情況與之類似,不再贅述。
巧合的是,這三家房企在二級市場上的走勢幾乎都不盡如人意。十年未漲的華僑城A被認為是價值投資的“墳墓”,招商蛇口也鮮有超越整體上市時高點的時刻,綠地控股更加慘淡,公司2015年7月完成借殼,股價從此進入下行通道,市值從彼時的2000億元上下跌至如今700億元左右,股價一次次刷新新低,投資者一次次深套其中。
市場是公平的。從目前的結果看,這種中間商賺差價的生意模式并沒有得到投資者的認可,否則就無法解釋華僑城A營收和歸屬凈利潤大幅增長、股價卻反不如前的現狀。招商蛇口和綠地控股的營收和歸屬凈利潤同樣是大幅增長,股價表現悉數皆墨。
作為央企的華僑城A,除了擁有拿地的綜合優勢外,資金優勢同樣明顯。在華僑城A的盈利構成中,除了銷售樓盤和投資收益外,利息收入越來越成為重要源泉之一,賺取利息差似乎已經成了公司的業務之一。
資金融通平臺?
2019年,華僑城A首次披露了公司的簽約銷售情況,公司全年實現簽約面積25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2%;實現簽約金額863億元,同比增長45%。
有息負債也一并公告。2019年,華僑城A期末融資余額為1177.04億元,雖然公司沒有公告平均融資成本情況,但2019年公司外部融資558.16億元,平均融資成本僅有4.56%。
雖然華僑城A并沒有公布之前的融資余額情況,但由于公司自2017年起積極拿地,因此可以想見,公司有息負債規模應處于持續攀升中。
但華僑城A的財務費用并沒有隨之明顯增長。2017-2019年,公司的財務費用分別為15.98億元、20.65億元和17.94億元,利息支出從2017年的18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31.74億元,增幅近80%。
在利息開支大幅增長情況下財務費用卻能保持基本穩定,華僑城A依靠的是翻倍增長的利息收入。2017-2019年,公司的利息收入分別為2.73億元、6.81億元和15.28億元,漲幅高達4.6倍。三年時間,利息收入上漲接近五倍,無論是A股上市房企還是在港上市內房股,都無出其右者。
不僅增速快,利息收入規模也不逞多讓,公司2019年的利息收入規模僅次于“招保萬金”四家一線房企,與在港上市的中國海外發展(0688.HK)不相上下,但2019年華僑城A的簽約規模尚不足千億元,而上述幾家房企沒有一家簽約規模低于2000億元。
在2019年年報中,華僑城A對財務費用減少的解釋是“利息資本化及委貸利息收益增加”。
事實確實如此。華僑城A委托貸款的規模在急劇增加,而且委托貸款的資金來源也不再局限于自有資金。2017-2019年,華僑城A委托貸款期末余額為54.26億元、32.09億元和85.95億元,前兩年是自有資金,2019年則變成自有資金及銀行借款。
華僑城A的資金借給了誰?除了聯營、合營企業外,第三方委托貸款也是出借對象之一。
重資產運營的華僑城A本就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否則難以解釋公司急于甩賣部分項目變現的行為。但同時,公司又將自有資金借與他人,甚至是銀行借款也轉手給了關聯方或者第三方,只要借入方按時還本付息,這種穩賺不賠的買賣足以讓華僑城A賺的盆滿缽溢。
2017年之前,華僑城A的利息收入基本沒有超過2億元,如今已經翻數倍超過15億元,這直接抵消了公司由于借款增長帶來的利息支出上漲。如果華僑城A的利息收入維持在2億元左右,那么公司的凈利潤將減少不止10億元。
那么,作為聯營、合營企業等關聯方的合作方,與華僑城A一起成立項目公司的合作方是否也提供了相應的資金給予聯營、合營企業呢?
如果答案為否,主要的出資人是華僑城A,那么華僑城A成立聯營、合營企業究竟是為了開發項目還是賺取利息收益呢?除了聯營、合營企業等關聯方,公司出借的第三方對象又是誰,投資者就更加難以知曉了。
近幾年,華僑城A加速拿地,資產規模迅速膨脹。“文旅+地產”的模式固然可以為華僑城A帶來大量優質土地,但這也讓公司的負擔愈發沉重。
負重前行
市場之所以對華僑城A寄予更多期待,主要是因為公司近三年開啟的加速擴張步伐,土地儲備和預收賬款是最好的佐證。從土地儲備上看,2016年,公司新增規劃建筑面積198.45萬平方米,累計權益土地儲備641.17萬平方米,規劃總建面902.24萬平方米。
2017-2019年,華僑城A分別新增規劃建筑面積約580.12萬平方米、1382.5萬平方米和1208萬平方米,期末土地儲備分別約為1197.26萬平方米、2378.7萬平方米和2533.02萬平方米。
華僑城A的土地儲備主要是指待開發計容建筑面積,而房企的土地儲備除了待開發面積外,一般還包括已竣工項目未交付面積和在建項目未交付面積。
2017-2019年,華僑城A旅游綜合及房地產業務實現簽約面積146.27萬平方米、206.56萬平方米和252萬平方米漲幅剛剛70%出頭,而土地儲備面積已經翻番。
從預收賬款上來說,華僑城A表現不錯。2017-2019年年末,公司預收賬款分別為309.1億元、422.84億元和624.12億元,上漲超過一倍。
那么在華僑城A的土地儲備中,到底有多少可以對外銷售呢?在公司的土地儲備中,既包括純住宅項目,也包括純商業項目,還有大量的住宅+商業和文旅等綜合拿地項目,僅僅是純住宅拿地面積,已經足夠華僑城A銷售。
2017-2018年,華僑城A純住宅待開發計容建筑面積分別約為563.1萬平方米、593.33萬平方米,連續兩年接近600萬平方米。
2019年,華僑城A沒有披露土地儲備的用途,不過在當年的新增土地儲備中,純住宅項目的計容建筑面積約為440.37萬平方米,2018年僅略超300萬平方米,2017年更是遠遜于此。由此不難推算,2019年年末,華僑城A的純住宅土地面積或許要超過2018年再創新高。
加之華僑城A數量更為龐大的綜合拿地項目,公司住宅可售面積的充裕程度是不難想象的。近三年,華僑城A的土地簽約面積復合增長約為30%,即使公司不再拿地或者恢復之前的拿地節奏,目前在手項目或許也足以支撐公司未來幾年的銷售了。
土地充裕固然是好事,但土地無法快速轉化為銷售則不是好現象。目前,華僑城A的存貨周轉率已經下降至0.15左右,較快速擴張前約0.3的存貨周轉率降幅50%左右。
也許有人認為華僑城A土地儲備中文旅和商業項目并不對外銷售,因此存貨周轉部分失真。憑借文旅拿地固然可以降低土地成本,但文旅項目本身難以自我造血,反而對華僑城A的發展帶來沉重的拖累。
對于文旅項目的景區門票、酒店等具體收入,華僑城A一直諱莫如深,總是以旅游綜合業務收入一并計算。根據早前浙商證券的估算,2017年,華僑城A景區門票收入、酒店收入及商用物業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6.25億元、5.72億元及6.53億元,合計約為38.5億元。
對于旅游項目的毛利率華僑城A也一直秘而不宣。廣發證券之前的研報指出,2016年華僑城A旅游綜合行業的毛利率超過40%,但按照實際業務口徑,主題樂園運營的毛利率僅有約4%。
“文旅+地產”的重資產模式可以讓華僑城A獲得優質低成本的土地,但公司每復制一個項目就要背上一個包袱,旅游項目盈利高度依賴地產開發??此茡碛袩o可比擬高毛利率優勢的華僑城A,在快速擴張三年后依然沒有得到市場認可。
自2009年年底完成重組直至2016年,華僑城A的慢發展并不符合當下資本市場對房企規模的訴求,但當2017年加速擴張后投資者仍未發掘華僑城A的價值。是市場一直錯了,還是公司重資產模式讓市場存在擔憂呢?(楊現華)
標簽: 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