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證券報發文力挺股市:打贏A股市場保衛戰】
從投資的角度來講,監管層要向A股市場投資者灌輸理性投資、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的理念,運用稅收、減免費用等各種政策工具把眾多的散戶投資者引向公募基金,強化對機構投資者的監管,切實保護各類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從融資的角度來說,要堅持IPO常態化不動搖,并且要找到IPO融資規模與市場可承受規模之間的契合點,嚴把IPO企業的準入關。
K圖 000001_1
K圖 399006_2
證券日報:打贏A股市場保衛戰
宏觀經濟穩中向好讓人踏實,A股市場的擰巴卻讓人鬧心。都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但A股卻是天氣預報中的分散性陣雨,讓人找不到規律。A股市場怎樣才能跟上宏觀經濟的節奏呢?
7月3日,國務院正式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總體思路、基本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提出了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筆者由此想到,現在的A股市場是不是也需要打一場這樣的保衛戰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而且這場保衛戰一定要打贏。
近年來,監管層不遺余力地銳意改革,目的就是給企業和投資者創造一個和諧融洽的投融資環境,讓前者順利融到資金,后者有好的投資標的可供選擇,最終建成一個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今年召開的陸家嘴論壇上說:在新時代新階段,資本市場承載著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份重任;我們要按照合格投資者和成熟市場的高標準需求改革資本市場的制度安排,這樣才能體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道理,才能提高我國資本市場的質量和國際競爭力。
國民經濟保持穩中向好發展態勢需要一個穩健發展的資本市場,而后者的穩健發展對前者的積極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由此可見,制定一個打贏A股保衛戰的行動計劃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這場A股保衛戰該怎么打?筆者姑且在此拋磚引玉。筆者認為,A股市場投資和融資環境的建設治理同樣重要,厚此薄彼或者“一手軟一手硬”顯然是不利于市場穩健發展的。
央行新近發布的貨幣政策委員會第二季度例會公報中釋放了重磅的政策信號,其中一條是取消了此前一直強調的“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表述,進而更加強調“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且提出要“穩定市場預期”。各界認為,A股市場的預期也應在穩定之列。
筆者認為,這一變化體現出監管層對資本市場的呵護,對穩定市場預期有積極作用。資本市場是一個服務實體經濟的投、融資場所,片面強調它的融資功能顯然不利于市場的穩健發展,過度放大它的投資功能則又會助長投機行為。只有投、融資得到足夠重視,并且尋找到市場各方可以接受的一個平衡點,A股市場才會走上穩健發展的道路。
從投資的角度來講,監管層要向A股市場投資者灌輸理性投資、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的理念,運用稅收、減免費用等各種政策工具把眾多的散戶投資者引向公募基金,強化對機構投資者的監管,切實保護各類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從融資的角度來說,要堅持IPO常態化不動搖,并且要找到IPO融資規模與市場可承受規模之間的契合點,嚴把IPO企業的準入關。
同時,金融監管層要及時向市場釋疑金融政策和資本市場政策,準確傳導政策意圖消除市場疑慮。這些應該作為制度建設的一方面,提升各金融監管部門的使命自覺。
7月2日,新一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并召開會議。會議認為,當前我國經濟正向高質量發展邁進,市場主體韌性強,國內巨大規模市場的回旋空間廣闊,完全具備打贏重大風險攻堅戰和應對外部風險的諸多有利條件,對此充滿信心,下一步各項工作都將按既定方案有序推進。
上述信息也完全可以看作是在給A股市場打氣。當然了,A股市場要想走出目前的窘境,進入穩健發展的軌道,就應該自立自強,打贏這場保衛戰。
中國證券報:投資需更多耐心與信心
截至4日收盤,市場平均市盈率為17.06倍,平均市凈率為1.72倍。對比2638點時的A股市場,盡管點位相差不大,但低估值區間個股比重大幅增加。從長期來看,估值是影響股價的決定性因素。市場底部的構筑往往是一個反復和漫長的過程,不會一步到位,這需要投資者保持更多的耐心和信心。
4日,上交所數據顯示,滬市平均市盈率為13.64倍;深交所數據顯示,深市平均市盈率為24.42倍,其中深市主板平均市盈率為16.47倍,中小板平均市盈率為28.63倍,創業板平均市盈率為39.22倍。當前市場估值接近2012年12月水平,呈現出估值分布高度集中,尤其是低估值區間個股比重增加。
通達信軟件顯示,截至7月4日收盤,全市場動態市盈率低于15倍的個股達到422只,占全市場的比重達到11.95%,剔除市盈率(TTM)為負的個股,在可統計的3043只個股中,市盈率在15倍以下的個股占比為13.86%。這些低估值個股主要分布在地產、金融、鋼鐵、商業貿易、交通運輸、化工等板塊。其中,動態市盈率在5倍以下的有23只,包括興業銀行、民生銀行等銀行股和華菱鋼鐵、柳鋼股份、韶鋼松山等鋼鐵股及其他幾只個股。
對比2016年1月27日的重要底部2638點,當時在可統計的2472只個股中,市盈率在15倍以下的個股共有175只,占比7.08%。兩年多來,A股市場新股發行數量較多,但低估值區間個股比重明顯增多。從估值結構上來看,當前市場的估值結構與2013年的1849點類似。
同時,業績增速和高增長個股數與以往的A股底部相比,當前的A股市場表現也更好。在2005年6月、2008年10月、2013年6月、2016年1月的市場底部時,全部A股業績增速中位數分別是4.3%、15.0%、7.2%和8.9%,平均為8.8%;當下全部A股業績增速中位數是12.4%,遠高于歷史底部平均水平。如果考慮小盤股占比上升的影響,也是高于歷史底部。從主要寬基指數來看,業績增速大幅好于歷次底部水平。
此外,全部A股高增長股票占比也高于歷史底部。在2005年6月、2008年10月、2013年6月、2016年1月的市場底部時,業績增速20%以上的高增長股票占比分別是37%、47%、38%、39%,均值為40%,目前全部A股高增長股票占比是44%。由此看來,從市場總體估值水平、低估值股票占比、市場總體業績增速、高增長股票占比等幾個指標來看,目前A股的估值都是歷史底部水平。
估值處于歷史底部水平,A股市場仍然持續調整,原因何在?從短期來看外部不確定性對股市的影響較大,但長期來看估值是更為決定性的因素,謹慎情緒消散之后,市場會迎來更為穩健的起點,從估值上來看,當前市場具有長期配置價值。
對于后市,A股市場或許將有一段估值脫虛、業績入實的過程。去杠桿背景下,投資者風險偏好提升幅度有限,市場表現則是估值上行空間不大。估值虛高板塊將延續調整,即估值繼續脫虛。業績對板塊和個股的價格支撐力度提升,市場會更加注重業績含金量和企業現金流情況,杠桿較高以及依賴外部持續融資借新還舊的企業風險或繼續暴露,即業績更加入實。
上海證券報:準確理解把握流動性合理充裕
近日,新一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下稱“金融委”)成立并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等相關工作。會議研究了保持貨幣政策穩健中性、維護金融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把握好監管工作節奏和力度等重點工作。如何理解流動性合理充裕?從多個角度來看,今年以來人民銀行繼續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實則在邊際上已經有所調整,和去年相比有所不同。
一組數據可以印證:今年以來,人民銀行通過存款準備金、中期借貸便利等工具投放中長期流動性約2.8萬億元(包含7月5日降準將釋放的約7000億元資金),遠超去年全年1.76萬億元的總和。
從方式方法上看,今年以來貨幣政策更加注重把握總量調節與結構性支持的平衡,既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又引導流動性和金融資源優先投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從機制上觀察,近年來央行已經構建了短中長期搭配、總量和結構兼顧的流動性工具箱,每日開展公開市場操作,機制上有能力維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但是流動性合理充裕,并不意味“放水”,也不意味貨幣政策轉向,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依然要保持貨幣政策穩健中性。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指出,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基本穩定,保持政策定力,對結構性去杠桿過程中正常的、非系統性的風險暴露要提高容忍度,貨幣政策管好流動性總閘門,不搞大水漫灌。
可以預期,面對新的經濟金融形勢,下一步人民銀行將繼續實施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同時,也應把握好結構性去杠桿的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穩定市場預期,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現階段,在金融委的統籌和協調下,結構性去杠桿有序推進。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劉世錦指出,去杠桿初見成效,我國進入穩杠桿階段。
據劉世錦介紹,2017年以來我國宏觀杠桿率上升勢頭明顯放緩。2017年杠桿率比2016年高2.4個百分點,增幅比2012至2016年杠桿率年均增幅低10.9個百分點;2018年一季度杠桿率比2017年高0.9個百分點,增幅比去年同期收窄1.1個百分點。
在總杠桿率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時,杠桿結構也呈現優化態勢。劉世錦說,企業部門杠桿率下降,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明顯回落;住戶部門杠桿率上升速率邊際放緩,債務安全性可控;政府部門杠桿率持續回落。
對下一階段結構性去杠桿,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駿認為:“與過去的一行三會協調機制相比,金融委的協調能力更強,更有權威,參與方也更全,有助于避免不同監管部門各自出招和由于監管疊加而人為導致流動性過度緊縮乃至市場恐慌的情況。”
馬駿表示,未來一段時間,監管層將更加注重結構性去杠桿,避免過度使用在總量層面一刀切的去杠桿措施。
劉世錦預計,未來我國杠桿率將總體趨穩,并逐步有序降低。一是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多地關注就業、企業盈利、發展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等指標,不能再通過人為抬高杠桿率追求過高的增長速度,這將在宏觀上帶動杠桿率下行。二是我國商品和要素領域的貨幣化程度已經較高,伴隨著人口老年化的到來,城鎮化進程趨緩,貨幣化過程也將減速,在杠桿率上會有所顯現。三是金融監管加強,金融市場逐步完善,影子銀行等導致杠桿率上升的狀況將會有較大改變。四是地方政府債務約束加強,特別是對地方政府隱形債務的清理、整頓和規范力度加大。五是去產能取得重要進展,供求缺口收縮,企業盈利能力和可持續性增強。
證券時報:不必對短期人民幣匯率下跌過度反應
7月3日,在中國央行官員打破對近期人民幣貶值走勢的沉默相繼發聲后,人民幣迅速回升并收復重要心理關口,離岸人民幣在紐約交易時段一度錄得逾三個月來最大漲幅。市場普遍關心的是,今年下半年人民幣匯率究竟會怎么走?筆者以為,盯市不如盯勢,這個勢就是宏觀基本面。只要緊盯宏觀基本面這個大勢,對下半年人民幣匯率的走勢就不難作出判斷。
回顧今年上半年人民幣匯率走勢,我們看到,自年初至今,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呈現出一波三折的走勢。年初至2月上旬,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由6.50左右快速升值至6.28左右,升值了大約3.4%;2月中旬至4月中旬,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圍繞6.30上下持續盤整;4月下旬至6月底,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由6.28左右貶值至6.61左右,貶值了大約5.3%。再看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走勢,也是先升后貶,1月10日至2月7日,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大漲4%。但自4月20日啟動貶值以來,在岸匯價累計跌幅已接近5%,不僅回吐了年初的所有漲幅,到6月底已累計下跌約1.2%。然而,與中間價以及在岸價走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年初至今,人民幣兌CFETS貨幣籃子卻呈現出持續升值態勢。具體而言,人民幣兌CFETS貨幣籃子匯率指數由今年初的94.9左右顯著上升至6月初的97.3左右,升值了大約2.5%。事實上,如果不考慮6月上旬以來人民幣兌CFETS貨幣籃子匯率指數的小幅貶值,今年1至5月人民幣兌CFEST貨幣籃子的升值幅度最高曾經達到過3.3%。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背離,正如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明所言,自年初至今,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走勢,基本上受到美元指數走勢的影響。當美元指數下跌時,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致會升值;當美元指數盤整時,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也處于盤整狀態;當美元指數上升時,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致會貶值。除此之外,筆者認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波動,還伴隨著市場風險偏好和外匯供求力量變化的推波助瀾。而人民幣兌CFETS籃子匯率從今年年初至今的持續升值,主要是由于今年上半年美元兌一些新興市場國家貨幣的升值幅度較大,而由于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依然維持了相對穩定,導致人民幣兌這些新興市場國家貨幣的升值幅度較大所導致的。換言之,今年上半年,人民幣兌主要發達國家貨幣僅輕微升值,但由于人民幣兌一些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升值幅度較大,最終導致人民幣兌CFETS貨幣籃子顯著升值。
展望下半年,理論上分析,中美貨幣政策分化態勢的持續,或對人民幣匯率造成一定的壓力。而美聯儲進入加息周期,引致美元升值,的確可以達到讓全球美元回流美國的目的,進而推動美元指數繼續上漲。但現實情況往往可能與理論相去甚遠。比如,美聯儲加息會增加美國聯邦政府和民間償債負擔,如果任其發展下去,會形成嚴重的經濟危機。到那時,美元指數就不是上漲而是調頭向下,這種可能性無論如何都是存在的。反觀中國,今年以來,經濟運行內在穩定性協調性增強,轉型升級成效突出,新動能茁壯成長,質量效益持續改善,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起步良好。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6月官方制造業PMI 51.50,官方非制造業PMI 55,官方綜合PMI 54.40。這表明中國6月制造業PMI持續在擴張區間運行。展望未來,在制造業領域,由于完備的上下游產業鏈以及勤勞智慧守紀律的勞動力隊伍,中國仍然是最有競爭力的經濟體。只要這個根基沒有動搖,人民幣匯率就不存在大幅度貶值的基礎。而且,2018年,中國經濟進入開放新時代。6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發布了《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在22個領域推出新一輪開放措施。其中包括金融領域,取消銀行業外資股比限制,將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壽險公司的外資股比限制放寬至51%,2021年取消金融領域所有外資股比限制。同時,中國將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外匯市場,增加外匯市場深度。堅持“本幣優先”,推動人民幣跨境使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行穩致遠。
更重要的是,美聯儲加息后,中國央行并未跟隨加息,反而在近日推出了定向降準,以支持債轉股與小微企業,預計釋放7000億流動性??梢钥闯觯c2016年人民幣貶值時期相比,中國政策重心已由外部均衡轉向內部均衡,即央行將利用各類貨幣政策工具適當釋放流動性,發揮逆周期調節的功能以對沖國內外基本面的變化,妥善應對信用與流動性風險,保持實體經濟穩健增長,避免去杠桿過程引發系統性風險為重點,繼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不斷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這本身也是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的應有之義。
只要在了解了這些宏觀大勢之后,對下半年人民幣匯率走勢就一定會胸有成竹了,而不必對短期內人民幣匯率的下跌過度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