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各種五花八門的“問題公司”名單開始在朋友圈里流行起來。
尤其是每當市場有所波動、投資者信心有所起伏的時候,這樣的“名單”就會貼著一層看似神秘的標簽,帶著小道消息的色彩被各路人馬轉發。
這些“名單”究竟靠不靠譜?所謂的“問題公司”究竟是真雷還是假雷抑或是死雷?
記者對昨日流出的一份500余家問題公司的“名單”進行了系統梳理,發現其中不少公司的問題描述夸大其辭、混淆視聽,絕大多數公司所涉風險前期早已充分披露、投資者早有認知。
市場資深人士指出,對于這樣的“名單”,內行們早就見怪不怪,投資者與其相信一份非專業人士搞出的莫須有“名單”,倒不如從公司信披入手踏踏實實研究,以價值投資的眼光識別真雷。
神秘“名單”吸引眼球
實際情況還需甄別
12日,一份自詡“勁爆”的516家問題公司名單在朋友圈悄然傳開。
乍一看,大族激光、涪陵榨菜、博信股份等公司均赫然在列,所涉事項言之鑿鑿。
但細細翻閱,不難發現其中列舉的不少公司事項是對前期問詢和處分情況的簡單拼湊和主觀臆斷,有的直接夸大其辭、混淆視聽。
例如,“名單”指出廣匯能源商譽過百億,但公司商譽實際僅有2.49億元。
與之類似,兗州煤業被指商譽高、有減值風險,但公司商譽實際僅占凈資產的0.37%,且公司業績良好,目前未出現減值跡象。
鄭煤機多年前變更壞賬計提政策被指虛增利潤,但實際相關調整并未影響公司當年盈虧、金額占比影響極小,且此后公司堅持沿用相關壞賬計提標準至今,就此稱其“虛增利潤”未免有失偏頗。
總的來看,這份“名單”看似干貨滿滿,但其實質內容質量卻值得商榷。
事實上,此類看似勁爆的“問題”公司名單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就層出不窮,少的幾十家,多的有數百家。
乍一看,好像挺像回事,但實際內容的可信程度和含金量卻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相關風險早有提示
市場前期已充分消化
記者發現,“名單”中絕大多數公司都是市場上“大名鼎鼎”的風險公司,而名單內容的套路也基本是對前期公司負面信息披露和監管事項的“大雜燴”和“炒冷飯”。
實際上,對于這些公司的風險市場早有預期并充分消化,在市值和交易情況上也已有明顯的反映。
以龐大集團為例,公司及大股東資金鏈和流動性風險等問題前期已經多次問詢和披露,投資者對公司主業不振、重整風險等早有知悉,公司市值也從上市之初的約600億元一路下滑,近一年來基本都在80億元左右徘徊。
又如東方金鈺、粵泰股份、梅雁吉祥等,這些公司的問題和風險,已經在交易所的多次問詢下充分披露,投資者早就知曉。
而諸如北大荒、*ST天業、ST撫鋼、長園集團等公司也早已被證監會立案調查或行政處罰,相關問題前期已經充分暴露。再看看這些公司股價和交易,前期基本已經充分反映。
由此可見,這份“名單”基本就是舊事重提式的炒冷飯,并沒有新鮮花樣,市場早已充分消化,只是被披上了危言聳聽的標題,以混淆視聽。
小道消息滿天飛
明辨是非需找準信息源
記者發現,每當市場有所波動或投資者情緒有所起伏的時候,諸如前述“問題公司名單”的小道消息和各種“爆雷說”就會源源不斷、風聲鶴唳,其受眾之廣、傳播之快令人乍舌。
但是,這些“驚悚”標題背后內容的實際價值和可信程度卻值得商榷。
市場資深人士向記者反映,雖然專業人士能一眼辨識這些信息的實際參考價值不大,但由于大多散戶投資者的識別和判斷能力有限,在目前的市場環境和投資者結構下,此類負面名單或信息的傳播對市場整體的信心還是有著較為不利的影響。
前述市場資深人士告訴記者,在各種信息紛繁復雜的當下,投資者千萬不要偏聽偏信,而是應當保持定力,立足于公司信披進行風險識別。
他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這些“爆雷說”、“問題公司名單”類似于負面廣告。大家現在對廣告里面的各種溢美之詞往往比較警惕,其實對于這樣以訛傳訛的負面消息也應當有同樣的質疑精神。
從前面的分析不難看出,絕大多數公司的問題實際早有暴露,但投資者寧愿相信非專業人士以非官方渠道傳播的“名單”,卻對公司公告、監管機構的處分決定和監管函件等實實在在的公開信息置若罔聞,實在是本末倒置。
甚至一些投資者在監管層已經督促公司反復提示風險的情況下,仍然奮不顧身地愿意去搏一把,其理性投資和風險意識都有待提高。
他坦言,即使是如巴菲特一樣的投資天才,也不可能不看公司公告和官方消息,僅僅依靠所謂的小道傳聞就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
經濟結構調整進行時
上市公司業績須理性看待
記者注意到,近期之所以“爆雷說”“問題公司名單”頻頻刷屏,與一些績優公司增速放緩,甚至如“兩康”等個別公司風險暴露不無關系。
前述資深人士指出,去年以來我國經濟面臨更多的內外部挑戰和不確定因素,宏觀經濟增速整體有所放緩。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些上市公司經營業績有所波動,甚至個別公司的相關問題和風險水落石出,都是符合市場和經濟運行規律的情況。
在經濟整體轉型和環境變化的背景下,上市公司也難以完全獨善其身、一枝獨秀。
投資者需要有包容的心態和長遠的眼光來理性看待。
事實上,絕大多數上市公司都專注主業、經營規范,業績表現明顯優于非上市公司。
以滬市為例,2018年仍有九成公司實現盈利,近八成公司連續三年扣非后凈利潤盈利,這是投資者的根本底氣和信心所在,完全不必過于擔憂。
而對于確實有問題的公司,記者也注意到,監管層前期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基本都已經通過問詢、核查、處罰等加強監管、緊盯嚴防,在這個過程中各類市場亂象如隨意停牌、高送轉、概念炒作等也得到極大改善。
對于市場反響比較大的造假、掏空行為,也是快查快處,迅速回應市場期待。
有資深投行人士表示,成熟市場的經驗表明,監管不可能包打天下,市場的問題必須依靠強有力的市場約束機制才能得以根本解決。上市公司、中介機構乃至投資者,在市場生態中都應各盡其責。
他指出,通過提高違法成本,精準監管、有收有放,讓市場參與者真正有所敬畏、有所忌憚,真正做到自我規范,才能有效凈化市場環境。
今年以來,監管層已經多次表態,要加強制度建設,提高違法違規成本,相信市場秩序將在這一進程中不斷優化完善。(邵好)
標簽: 危言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