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滬深股市震蕩較大,加快中國股市結構性調整的問題備受關注。
從中國股市市值比重來看,兩極分化的態勢十分明顯。一方面,以金融、地產和資源性公司為主的周期性行業,占據了總市值的大頭,這一點從最新發布的全球500強企業排名可以看出;另一方面,分布于傳統制造業方方面面的中小板和創業板企業雖然市值不高,但是勝在數量眾多,分布廣泛。這些數量眾多的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雖然聽上去沒有蘋果、微軟高大上,但是在現有的全球產業鏈布局分工方面,這些細分行業的小巨人們,擁有著絕對的制造話語權,可謂是一個都不能少。
換而言之,如果沒有數量眾多的中小板公司和創業板公司在一個個細分行業的利潤貢獻,中國的金融、地產公司也不可能迅速成長為全球500強公司。
不過,受科技的進步以及行業發展的周期性所限,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的業績很難保持一個穩定的增長,漲一年、跌兩年,是平常事兒。這些上市公司業績的不穩定性,疊加上滬深股市中小投資者比重較大的因素,使得市場“羊群效應”十分明顯,漲勢助漲、跌時助跌,行情的穩定性也較差。
更為關鍵的是,滬深股市中具有高技術、高成長性的上市公司的比重極低。缺乏高成長性公司,也就缺乏了高業績增長,中國股市上漲的基礎難以穩定。
正因如此,近年來,管理層在推動高成長性公司上市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今年7月22日,首批25家公司在科創板亮相上市,標志著中國資本市場向具有高成長性、高技術的公司敞開了大門。設立科創板,為中國資本市場注入了新鮮血液,開辟了“科創+制造”的價值投資新路徑。
為什么在分析中國股市的走勢時要談到科創板,因為科創板代表著中國制造的未來,也代表著資本市場從助力中國制造成長轉向助力中國高科技產業成長,如果中國的高科技產業能夠在國內證券市場的支持下形成良性互動,中國股市走出慢牛行情的概率是極大的。
滬深股市未來能否做到牛長熊短,關鍵在于中國股市內在結構能否優化,取決于中國的高技術公司能否和中國已經形成規模氣候的傳統制造業公司實現無縫銜接。換句話說,從1990年滬深股市設立到今天,已經扶持了數量眾多的制造業細分行業小巨人。從現在起,股市要擔負起扶持中國高技術公司的成長重任,支持這些高技術公司與傳統制造業公司緊密融合,運用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機器人等一系列現代高技術,打造新時代下的萬物互聯的工業智能網,提升傳統制造業公司的產品科技含量。
制造業公司的產品科技含量提升了,上市公司的內在質量也就提升了,抵御外界風險的能力也隨之提高了,其股價的上漲也就有了內在的邏輯支持。滬深股市才能走出“牛長熊短”行情。
標簽: 中國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