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體上,有大學生表示,周末到酒店“度假”能短暫沉浸、調整狀態,還能為接下來的學習生活“充電蓄能”。
獨享空間
自習、放松兩不誤
由于姚姚學校的位置較為偏遠,而目的地酒店位于貴陽市中心,因此周六一早,她先是搭乘城際快鐵,又轉了一次地鐵,耗時兩個多小時才到達酒店。途中,姚姚看著車窗外的景色迅速掠過,心中滿是喜悅。還沒出地鐵,她就在外賣平臺上下單了一杯奶茶,和預想中的一樣,當邁進酒店大堂時,她的奶茶已經被妥當地保管在了酒店前臺。
拿上房卡,姚姚直接拎著奶茶進了房間。一進門,她就肆意地躺倒在那張大床上。稍作休息后,姚姚從書包里掏出平板電腦,點開了一門視頻課程。
姚姚表示,之所以把學習任務帶到酒店來,是因為在學校聽網課,如果不戴耳機,就會影響到宿舍的同學,而長時間佩戴耳機又會損傷聽力,實在令她兩難。來到酒店學習相當于擁有了一個可以外放聲音的專享自習室。
只花了大半天時間,姚姚就把落下的網課全部補完了,而余下的全部時間都被姚姚用來犒賞自己。吃飯是頭等大事。這次來到市中心,姚姚終于可以品嘗到心心念念的糯米飯,再配上可口的折耳根,口腹之欲立刻被滿足了。夜晚,姚姚窩在酒店房間,用看電影來解悶。
這一天過得太放松自在了,睡前,姚姚忍不住將平板的音量調大,然后跟隨節奏隨意地舞動起身體,擺脫了學校晚上11點熄燈的束縛,直到凌晨1點,姚姚才依依不舍地入睡……
“蹲合住”
在朋友圈找“酒店搭子”
與姚姚選擇獨自入住酒店享受靜謐安逸的環境不同,也有一些大學生更傾向于結伴同往。kiukiu與一位朋友不久前相約見面敘舊,她們商定在那個周末預訂一家位于天津市中心的酒店。傍晚時分,兩人結束游玩后回到酒店房間。站在寬敞的落地窗前,kiukiu和好友眺望著遠方燈火璀璨的夜景,十分輕松。
住酒店最美好的事情還包括第二天清晨醒來,就能享用到酒店提供的豐盛自助早餐。Kiukiu發現,她身邊一些同學都有周末入住酒店的體驗。朋友圈也會出現“蹲個酒店搭伴”的帖文。Kiukiu介紹說,她的一些性格外向的同學都不介意與非親密朋友在酒店合住。
從某種意義上講,周末“出逃”宿舍住酒店的目的在于遠離人群,必要時,甚至是遠離熟悉的人群。
在kiukiu看來,平常在寢室生活,再尋常、再細小的舉動都需要顧及其他人的感受。例如,有的室友睡到中午12點才醒來,如果自己早早地起床,她會擔心開燈影響到睡著的人。
此外,每次回到寢室,大家都不得不出于禮貌互相打招呼寒暄,這種被迫社交也會偶爾讓Kiukiu感到疲憊。
對此,姚姚也深有同感。她直言,自己在大學里的朋友更多是“搭子關系”,比如吃飯搭子、上課搭子。即便是室友,也難稱得上真正的知己。當情緒低落時,姚姚認為選擇遠離宿舍也是對他人的一種體貼。“我也應該為大家著想,不能將負面情緒全盤帶給他人。”在這種情形下,她覺得獨處更顯自在。“所以不如向內求,為自己營造一個寧靜的環境。”
因此,在那個周末外出住酒店之前,姚姚并沒有直接告知室友她的計劃,而是撒了個無害的小謊,說“春天來了,自己想出去走走”。
舒緩身心
短暫逃避同輩競爭壓力
在規避被動社交的同時,也希望避開同輩之間的競爭壓力成了大學生選擇周末住酒店的另一個理由。在北京讀大學的妤妤對此感悟頗深。她表示,室友算是跟自己最親密的同學,但長時間相處下來,可能也會有無形的壓力。
她解釋道:“我與室友的關系雖然很好,但因為我們是同院系同專業的,競爭不可避免地存在,尤其是暗中的較勁,令人不適。”
同輩壓力幾乎成為大學生們面臨的普遍難題。常常是在離開校園環境后,他們整個人才能真正地放松下來。
“平日里,若周末留在寢室,看到室友早早起身去圖書館,會在心理上給自己施加壓力,但在酒店,這種緊迫感完全消失了。我再也不必與身邊的人進行比較了。”Kiukiu也描述了自己在校園生活中的常態,“在寢室里,我們常常陷入‘內卷’,甚至每次出門可能都會招來同學們事無巨細的詢問。”
因此,對Kiukiu而言,偶爾逃離宿舍,也是一種精神上的解放。
也有副作用
回歸正常生活有人不適應
在酒店房間這個免受外界影響的空間中,大學生們的壓力得到了釋放。不過,對一些人而言,接下來的憂傷卻和快樂來得一樣迅猛,因為在重返校園的過程中,他們還需要應對“戒斷反應”的挑戰。
3月的最后一個周六,余周周和閨蜜兩人在南京的一家酒店度過了“友誼一周年紀念日”。這已經是上大學后她們第三次一起住酒店了。余周周和閨蜜同校不同班,但即便和閨蜜同住一個寢室,她還是傾向兩個人偶爾一起出去住酒店。
夜晚,她們沉浸在一部“無腦小甜劇”中,一口氣追完了23集。余周周印象最深刻的是和閨蜜一邊吐槽劇情,一邊為劇中CP瘋狂打CALL。
為了增添儀式感,她們特意訂了一個小巧精致的蛋糕,蛋糕周圍擺放著一圈暖黃色的小燈,氛圍相當溫馨浪漫。然而,退房的時刻也在不知不覺間臨近,意識到在酒店里度過的快樂時光即將結束,余周周心中涌起一絲失落。
在酒店的時光有多快樂,回校后的戒斷反應就有多難受。“回到寢室后,有強烈的落差感,覺得失去了自己的私人空間,身邊也沒有好朋友了。”這種情緒一直延續到周一的上午。伴隨新一輪小組作業的到來,余周周不得不努力調整自己,重新適應校園的日常生活。
相比之下,姚姚卻以一種更加積極的態度迎接回校后的生活。她承認周末退房后會有短暫的失落感,但她的狀態調整得更快。后來,姚姚把自己的經歷分享到社交平臺,并將周末住酒店稱為“大學生養生的秘訣”。她認為,在這個集體生活的公共空間中,為自己創造一個私密的獨處空間,是一種重要的放松和充電方式。
姚姚后來決定將自己周末住酒店的經歷發布在小紅書上,并不是鼓勵消費本身,而是真切地需要在自己心情低落、狀態不佳的情況下,用適量的金錢來獲得屬于自己的空間。
筆記的最后,姚姚寫著:“當然,恢復能量的方式不只限于住酒店一種方式,大家也可以在春天多外出走走,去公園里看看花,曬曬太陽,也會感覺好很多(親測有效)。”
姚姚最初還以為自己出去住酒店是一種特立獨行、不合群的行為,但沒想到,有許多大學生和她有著類似的經歷,她的觀點也得到了許多網友的共鳴和認同,這讓她感到意外但又滿懷欣慰。
妤妤則是把自己住酒店這一行為理解為一種“暫時性的不作為”。她將周日全天時間都留給自己,用以徹底放空、釋放壓力。
這種自我調節的方式讓她在學習和生活之間找到了一種平衡,“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回來之后就完全變了一個人,住酒店只是一個儲存能量的方式而已,或者說是為了回來更努力地‘卷’。”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記者手記
花式解壓沒毛病 但還有更多過周末的方式
大學生周末任性住酒店?采訪中,姚姚、kiukiu和妤妤不約而同地將周末出逃宿舍,住酒店視做一種解壓新方式,她們說,這種短暫的自由賦予了個體更多的私密空間和便利,能夠實現“快樂現充”。這么來講,如果是在自己可支配的生活費之內,并且告知了父母的情況,選擇周末住酒店放松也未嘗不是一種嘗試。畢竟,隨著壓力和競爭的不斷增加,當下的大學生也面臨著與父輩不同的問題。
據了解,在十幾、二十年前,大學生們思想波動“想家”的時候,他們會和輔導員請上一兩天假,回一趟家,對于他們來說,在家里的床上睡到自然醒,和父母聊聊天,回到學校時帶些家鄉特產和寢室同學分享,就是一種治愈,甚至會讓快樂感染更多人?,F在的00后大學生,是邊界感極強的一代,他們對于壓力的紓解,恰恰是另一種“逃離”。
并不意外,外出度周末還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另一種聲音,也有一些人從安全及科學角度表達了疑慮和不解,他們擔心經常外出住酒店的逃避長此以往會形成社交障礙,以及獨自住酒店可能存在安全問題等等。以上不得不引得姚姚、kiukiu們的注意。
此外,在結束這場采訪的時候,筆者以為解決這些焦慮的方式也并不局限于住酒店。參加一場戶外野餐、CITY WALK,或是去圖書館、逛一逛展覽,也都可以達到消解焦慮,調節心情的目的。每個人對于周末的期待和選擇都各不相同,而這種多樣性正是大學生活的一部分。
更主要的是,除了把目光投向自己,是不是還有更多的選擇?比如去當志愿者,去做環保的宣傳員,或者去養老院做做義工……人生是曠野,對于年輕人來說,尤其如此,是囿于酒店享受人生,還是去做更有意義的選擇,或許是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不僅是大學生,每個年輕人都該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讓自己在繁忙的工作學業之余能夠得到充分的放松和調整,為迎接新的挑戰和機遇做準備,成為更好的自己,對社會有益的自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