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桐進行巡檢工作 岳青 攝
中新網廣州6月1日電 題:南粵青年在嶺南大地用汗水書寫青春之歌
(資料圖)
中新網記者 王堅
從港珠澳大橋到深中通道,從核電工程“華龍一號”到海上導管平臺“?;惶枴?,一座座大國工程拔地而起,離不開飄揚在一線的青年突擊隊旗幟。
面朝鋼筋水泥、腳踩黃沙厚土,每天奔走在核工程建設現場,這是張江龍的日常。25歲的他,是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師,在短短兩年半的時間里完成了短短兩年半之間。雖然辛苦、壓力大,但他甘之如飴,“因為追逐已久的夢終于成真,再累也值得”。
張江龍在華龍一號項目進行道路驗收 岳青 攝
少年時代,張江龍從影視作品中看到我國第一枚原子彈成功爆炸的畫面,無比敬佩鄧稼先、張蘊鈺等功勛前輩,由此萌生了未來從事核電工作的想法。在學習過程中,張江龍深入了解核電對于國家發展的戰略意義,使命感油然而生。
2020年,張江龍畢業后應聘進入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當他剛剛正式接手“華龍一號”相關工作時,正趕上核電站從熱試到裝料的重要階段,而他負責的廠房建設是裝料環節的關鍵路徑。
按照原有的計劃,廠房要在8個月之內建設完成,而張江龍和同事按照原定計劃排出規劃表后發現他們只剩下3個月時間。同時,張江龍不僅要管好這個周期內的土地建設,還要兼顧安裝和調試的相關工作,一環扣一環,導致中間出現非常多雜糅在一起的交叉工作,協調建設極度困難。
“工程建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做調整?!睍r間緊、工期重,張江龍和其他同事想出了一套特殊情況下適用的工作模式,每天召集安裝人員、調試人員、管理人員與承包商去編排第二天所有的工作安排,并且確保當天的工作內容全部完成,當日事當日畢。在這個模式下,“最終我們還是完美地匹配上裝料的主要關鍵路徑”,如期完成的工程讓張江龍心里的自豪油然而生。
如今張江龍參與建設的“華龍一號”,是我國完全自主設計研發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已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體系,所有核心設備均已實現國產,國產化率達到88%。
2021年1月,中核集團宣布“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投入商業運行,每臺“華龍一號”機組裝機容量116.1萬千瓦,年均發電近100億度,能夠滿足中等發達國家100萬人口的生產生活年度用電需求,每年可減少標煤消耗超3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800萬噸。
而在汕頭遼闊蔚藍的海洋上,佇立的那一臺臺筆挺的風機,通過向岸吹來的海風帶動扇葉的旋轉,點亮了萬家燈火。當初入職場斗志滿滿的新時代青年蔡桐,與起步伊始信念堅定的大唐汕頭新能源公司宿命般地相遇了,碰撞出蓬勃生命力的火花。
大學期間,就讀于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蔡桐完成了一項省級立項的大創項目,項目內容涉及波浪能發電。“從白天到晚上,我都是在跟水呀、海呀、電呀打交道?!比找沟劂@研讓蔡桐和海洋間的聯結得到了質的深化,作為一個在海濱城市長大的孩子,她覺得“畢業以后如果能夠從事跟大海有關的事業,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2021年秋招時,蔡桐向大唐汕頭新能源公司投遞簡歷,并經歷面試成為其中的一員。入職后不久,蔡桐便參與到南澳項目的建設之中。
由于沒有海上作業的經驗,蔡桐翻閱了大量資料,并與在海上施工的老職工積極聯絡溝通。項目投產后,她迅速進入巡檢班組,實務技能過硬的她在每次抽查考試中都能獲得佳績。
項目建設期間,船只起伏,在茫茫海面上只見船機作業、風機矗立,千名施工人員目標堅定、分工明確,好似一場“千人大會戰”,眼前的那一刻,蔡桐感到無比震撼?!斑@是我們一起努力打下的江山,它是汕頭市的第一海上風電項目!”她感慨,一路的艱辛與汗水終于迎來了回報。
姚一帆在深中通道沉管隧道E30管節基槽進行淤泥取樣(左一) 岳青 攝
中交廣航局的姚一帆于海底40米深處“海底繡花”,將沉管拼接的精度控制在50厘米之內;中建鐵投軌道交通建設有限公司的方增杰與卷尺和圖紙為伴,用質檢扣好佛山地鐵三號線施工的“第一顆扣子”……青年們的汗水,在無聲中推進大灣區的飛速建設。(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