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互聯網上進行線上醫療咨詢為很多人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風險。近日,北京互聯網法院就審結了多起醫生起訴某健康咨詢服務平臺網絡侵權責任糾紛案。法院認定,某健康咨詢服務平臺冒用醫生名義在線提供健康咨詢,侵害了原告的名譽權、姓名權,判決平臺賠禮道歉并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這是怎么回事呢?一起了解↓
冒用醫生名義提供在線咨詢 平臺被判侵權
在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結的多起健康咨詢服務平臺網絡侵權責任糾紛案中,原告均系北京各大三甲醫院醫生,他們偶然發現某健康咨詢服務平臺有大量以自己名義提供的健康類回答。
【資料圖】
北京某三甲醫院風濕免疫科醫生:在看病正出門診,結果有個病人就來問,就是說某個保健品能不能治療疾病,當時他問的不是我,是我同事也在一起出診。這個同事就說不行,完了病人就拿出來一個網站的搜索的結果,說你看這是你們科我說的蜂膠能治干燥綜合征。后來同事帶著病人來找我核實,我看這個不對,這不是我說的話。
原告發現,這些平臺所謂的健康咨詢類問答中含有明顯超出正常尋醫問診答復范圍的內容,而無論從醫德還是專業角度出發,原告都不會給出此類反饋。
北京某三甲醫院風濕免疫科醫生:我不會做這種回答,我也不會去宣傳保健品。這個名譽是一方面,但其實更大的影響就是通過網絡的力量,大家都會搜索,患者相信了就按照三甲醫院的建議就去用這些東西,這不是耽誤人嗎?這不是騙人嗎?
原告認為,涉事平臺冒用原告的名義進行健康咨詢內容發布,極易使社會公眾對原告的職業水準和職業道德產生質疑,損害了原告的名譽,于是將涉案平臺告上了法庭。
免責聲明無效 法院判決被告平臺侵權
庭審中,被告辯稱,平臺免費為公眾、醫院和醫生等用戶提供網絡服務,平臺上發布的原告信息及問答內容是從網絡上獲取的,屬于對公共資源的合理使用。那么,對于被告的辯護理由,法院又是否認可呢?
北京互聯網法院法官 郭晟:按照被告的說法,他們是隨機從網站上搜索而來的,然后又把這些信息跟醫院正規網站上的醫生信息進行匹配,就形成了一個像模像樣的問答。
被告表示,涉案平臺進行了免責聲明,提示了“網站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涉嫌侵權,請聯系刪除”,已經盡到了合理的注意義務。
北京互聯網法院法官 郭晟:確實有這么一個抗辯,但是我們認為只是你單方面的一個抗辯,不能夠影響網站中已經發生的侵權事實。
法院經審理認為,涉案平臺未經原告授權或同意,使用原告的姓名、照片及單位職稱在網站上發布問診答復內容,極易使不特定的公眾誤認為系原告本人在該網站提供問診服務,在健康咨詢服務中明顯存在超出原告專長診療范圍的內容及推薦特定藥物的內容,易使社會公眾對原告的執業水準及職業道德產生質疑,造成對原告品德、聲望等的負面影響,應認定構成名譽權侵權。此外,被告某健康咨詢服務平臺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冒用原告姓名在該平臺上提供健康咨詢服務,構成姓名權侵權。法院判決被告某健康咨詢服務平臺向原告賠禮道歉并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目前該判決已生效。
新聞鏈接:網上問診咨詢應注意些什么?
在互聯網上進行遠程問診、咨詢,已經成為很多患病人士的選擇。但是,在選擇問診平臺時,還是要注意甄別。因為并不是所有的遠程問診平臺都是正規可靠的。就像本案中的平臺一樣,他們提供的所謂健康咨詢問答來源不明,也并不是他們宣稱的知名醫生給出的,根本不具備參考價值。那么,在網上求醫問藥應該注意些什么?
法院在對該案件的審理中發現,涉事平臺所提供的所謂線上健康咨詢,已經超出了普通互聯網健康咨詢的范疇。
北京互聯網法院法官 郭晟:原告是從事風濕免疫的,但是里邊涉及大量的內科、骨科、腫瘤科等等問題,并且里邊都是回答的頭頭是道的,等于里邊是涉及了對具體病癥進行診療并給出了方案,這種情況的話其實是嚴格禁止的,因為被告的網站只是一個健康咨詢平臺,而不是互聯網問診平臺。
法官表示,互聯網問診和互聯網健康咨詢是有明顯區別的,在互聯網上從事醫療診療服務需要平臺方報請相關機構進行嚴格審批,以健康咨詢的名義進行互聯網問診,屬于違規操作。
北京互聯網法院法官 郭晟:互聯網問診它是需要有嚴格的準入機制的,要進行行政許可,并且具體的里邊的執業大夫也都要公示相應信息,而互聯網健康咨詢其實是不需要的,但是它也只能提供一個廣泛的健康咨詢的服務,比方說覺得哪可能不太舒服,然后底下回答說可能會涉及哪些病癥,然后在你去問診的時候可能是更有針對性一點,但是它不涉及對具體病癥的診療這些問題,如果涉及具體診療它是違規的。
醫生也表示,在網上進行一些健康常識類的咨詢是可以的,但是如果針對具體病情問診,則需要到專門的醫療機構網站或者專業的醫療問診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