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4月12日電 題:從“潮運動”到“常運動”,新興體育項目如何走得更遠?
(相關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劉揚濤、馬曉媛、季嘉東
飛盤、陸地沖浪、超慢跑、匹克球、腰旗橄欖球……近年來,一批新興小眾運動興起的熱潮此起彼伏。然而在經歷了最初的“井噴期”后,不少項目逐漸“遇冷”,進入了發展的瓶頸期。從“潮運動”到“常運動”,小眾項目在走向大眾、健康發展的道路上,如何才能走得更遠?
“潮運動”相繼“出圈”
位于太原市長風商務區的山西大劇院門前廣場上,每到周末總能看到一群滑板愛好者的身影,他們當中除了二十歲左右的青年學生,也不乏三四十歲的中年“白領”。
34歲的國企職員張路就是其中之一,他說:“我從去年開始玩,當時是朋友叫我來,說現在流行玩陸地沖浪。剛開始我是借別人的板來滑,后來入門了越來越喜歡,就自己買了一塊?!?/p>
近兩年,像陸地沖浪這樣“火出圈”的小眾項目還有不少。春見跑步俱樂部創始人石春健是一位在多個社交媒體上擁有總計120萬粉絲的“大V”,超慢跑是她目前主推的一項運動。
“超慢跑指的是以與走路一樣,甚至更慢的超慢速跑步的運動。這種運動既能起到跑步的鍛煉效果,又能最大程度地減少過度損耗和受傷風險,因此受到越來越多跑友,尤其是40歲到60歲人群的歡迎。”石春健說。
石春健告訴記者,俱樂部成立一年多來,線上線下的收費學員已經累計超過2000人?!安簧偃司毻旰髸榻B給親戚朋友,一個單位的十幾個同事或是一家三口一起在這練的情況很常見。”
北京體育大學商學院教授白宇飛表示,從業內研究來看,一般一個國家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后,體育產業會迎來大爆發,人們對非傳統體育活動的接受程度會大幅提高?!拔覈壳叭司鵊DP超過一萬美元,飛盤、陸地沖浪、匹克球等運動項目的火爆是符合產業發展規律的,可以看作是收入水平上漲進而消費升級后,體育需求逐漸多元化和個性化的產物?!?/p>
“井噴”后的瓶頸期
“2022年夏天在年輕人中火爆的飛盤,今年熱度有所下降。去年新人場一周可以開七八場,現在一周僅有一兩場?!睆V州一家飛盤俱樂部的負責人楊光(化名)告訴記者,目前不少飛盤俱樂部都面臨著學員減少的問題,個別甚至不得不因此關停。
記者了解到,和飛盤、露營等情況類似,不少“潮運動”都不同程度地經歷了從火爆到降溫的境遇。在初期“破圈”后如何維持并擴大群眾基礎是它們面臨的共同挑戰。
在楊光看來,“潮運動”的“熱”與“冷”都是由其強社交屬性決定的?!按蟛糠帧边\動’的興起都始于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的力推,相關內容的持續刷屏吸引年輕人嘗試,繼而在平臺展示、分享,形成了新潮流?!彼f,“而隨著社交媒體的關注點轉移,這一運動的熱度也自然會降低?!?/p>
白宇飛表示,新興運動在第一輪“井噴期”的“野蠻生長”是另一個影響因素。“一個新興行業的快速崛起通常伴隨著眾多從業者的大量涌入,此時,一些師資力量不夠、培訓經驗不足、組織能力不強的從業者往往會扮演‘攪局者’的角色,例如將初學者對規則的理解、動作的掌握帶偏走樣,忽視對防護技能訓練和技戰術配合等方面的傳授,甚至因惡性競爭把產品銷售、活動組織、賽事開展引入歧途。這些都將影響‘潮運動’的口碑和可持續性?!?/p>
北京燃燒冰體育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子已深耕板類運動十余年。他認為,當小眾運動擁有一定數量的參與人群和市場體量后,往往會面臨成本增高、產品同質化的瓶頸。
“隨著社會發展和用戶需求提高,場地、人力的成本在不斷增加,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增長數據、開發業態,尋找新的利潤點,實現產品、服務的提質升級。但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睏钭诱f。
推動新興運動健康發展
如何使“潮運動”成為“常運動”?有關專家和從業者給出了他們的看法。
白宇飛提出,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對運動培訓機構、俱樂部的監管,對從業者的準入門檻、業務范圍、教練資質等關鍵信息嚴格審核把關,對口碑差、投訴多的問題機構依規處罰、重點監督。同時要做好扶持引導,充分運用普惠小微貸款、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方式,因地因時制宜地對相關機構給予支持。
山西大學體育學院教授成民鐸認為,應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加快制定完善的行業標準和運動規則,建立機構準入機制和信用評價體系,加強行業內部的管理優化,形成良性發展生態。
成民鐸還建議,應圍繞一些具有一定群眾基礎的新興運動項目,加快打造各級各類體育活動、賽事、聯賽,以賽代練,以賽引人,為這些項目的發展壯大提供平臺和土壤。
楊子表示,對從業者來說,一方面要苦練“內功”,做好教練招募和培養的體系化建設、培訓課程的專業化建設、賽事組織的模塊化建設,努力打造自主產品線和自身品牌,開發更優質的產品、服務和賽事活動;另一方面要用好外力“破圈”,主動加強和行業協會的聯系,增進與大中小學的合作,積極加強和利用與媒體平臺的互動等。
此外有專家提醒,運動參與者在選擇社群或俱樂部前,也應“貨比三家”,進行細致甄別,當發現組織機構存在嚴重虛假信息宣傳或正當權益受到損害時,要敢于打破“沉默”,積極維權,有理有據向主管部門進行反映,助力行業風氣的凈化。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