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10秒鐘疏通張口就要700元,疏通劑嘩嘩一倒,幾百元就到手,上門修馬桶為何如此“暴利”——據4月9日中新網報道,近期某博主分享了自己隨機找師傅上門修馬桶的故事,而生活中因修馬桶遭遇“天價收費”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
馬桶堵了、水管壞了、鎖打不開了,類似“小修小補”的民生問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由于沒有專業維修工具、缺乏相關維修知識和經驗,多數人都會聯系專業人員上門服務。不過,前來維修的人,有的收費挺透明,也挺公道,有的則總感覺是“有備而來”——通過話術“套路”消費者,隨后“獅子大開口”漫天要價。上述博主分享的“被宰”經歷,其實更像是人們類似遭遇的一個縮影。
實際上,修馬桶遭遇“天價維修費”并非新鮮事。去年11月,上海警方就搗毀了一個“以疏通管道為名,推銷高價管道疏通劑牟取暴利”的詐騙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37名,涉案金額逾600萬元。在該團伙“運作”下,消費者往往需花費3000元至5000元為管道疏通服務買單,最多一單竟高達19000元。這樣的案件令人瞠目,小小馬桶竟能養活一個團伙甚至一條產業鏈?
應當看到,居民維修馬桶,表面上是“協商議價”,公平公正,但由于雙方信息不對稱、協商地位不平等,出現“天價”似乎在所難免。修好馬桶是居民的剛需,否則會影響到正常生活,居民的議價能力因此偏弱?,F實中,修馬桶等維修服務,往往缺乏配套的議價規則以及公開透明的勞務和耗材費用標準,這也導致協商定價成為事實上的單方定價,進而滋生“維修暴利”。有的東西,明明沒壞就告知用戶“該換了”,有的只是簡單處理但說得很夸張、很復雜,有的則是材料費貴到驚人——凡此種種,外行人往往沒有“招架”的能力,只能乖乖就范。這實際上已經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
擠掉維修馬桶的“暴利空間”,一方面,是消費者在尋求類似日常維修服務時,須多個“心眼”,盡量“貨比三家”,事先了解清楚關鍵項目的收費價格,避免“踩坑”,遇到不合理收費時,注意收集證據積極維權;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即監管部門應有所作為,不能放任價格違法和不公平交易的存在,不能無視相關市場的混亂和失序。
從相關服務的提供層面來說,職能部門也可以有更多作為。比如,眼下,全國都在開展“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各地不妨將馬桶堵、水管壞、鎖難開等“小修小補”民生服務項目納入其中,通過合理引導和政策優惠等,積極將居民的需求清單轉化為“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滿意清單,讓“小修小補”的民生服務項目變成平價服務、良心服務。每一件民生小事的解決,都考驗著職能部門的擔當和智慧。期待類似服務早日告別“天價”和“糊涂賬”。(工人日報 吳睿鶇)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