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閉幕一年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冬奧場館陸續向公眾開放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科醫生黨育
在假期帶著家人回到國家雪車雪橇中心
他對“雪游龍”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
只不過從賽時的“主人”
變為現在的“客人”
回想賽時經歷,黨育十分感慨
作為國家雪車雪橇中心
冬奧醫療團隊副醫療官
他和團隊一起從零開始
學習項目規則和注意事項
用雙腳丈量出一張“救援地圖”
在他看來
當時的救治經驗和模式
也是“冬奧遺產”的一部分
對賽場流線了然于胸
提前規劃好救援路線
是“冬奧醫療人”對自己的要求
在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
北京天壇醫院神經腫瘤外科七病區副主任萬偉慶
是云頂滑雪公園醫療副經理
由于場館地形復雜、覆雪區域廣
人員長時間暴露在低溫環境下
容易誘發心腦血管意外及呼吸道疾病
為了爭取急救的黃金4分鐘
萬偉慶和醫療團隊
也將“建筑地形圖”作為研究重點
在分析安保、志愿者等人員分布情況后
萬偉慶和醫療團隊
制定扁平化、集群式的急危重癥急救和指揮模式
調整場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點位
方便現場人員在急救情況下
以最短時間取到AED
醫療團隊還組織了急救專家
對場館志愿者、工作人員
進行心肺復蘇和AED使用的強化培訓
萬偉慶表示,一旦發生意外
第一目擊者能夠立即采取有效現場急救措施
實現場館醫療救治無死角、全覆蓋
在冬奧賽時和訓練期間
為準確了解每一例傷情的特點
萬偉慶把賽道終點區作為“主戰場”
仔細觀察記錄運動員落地和跌倒的瞬間
分析可能的受傷機制
他認為,作為一名臨床外科醫生
只有親眼看到運動員受傷全過程
才更有助于預判受傷機制和嚴重程度
從而在最短時間內給出救治方案
這也為今后其他大型活動醫療保障工作
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模板
讓保障冬奧會等大型賽事的醫療服務
未來惠及更多百姓
是“冬奧醫療人”的最大愿望
例如,基于5G的應急智慧醫療救援平臺
以及運動損傷輔助診療系統
可應用于國內同類賽事
及相關賽事的智慧醫療保障中
同時也可以在大型滑雪場
和健康管理等領域發揮作用
在各類因運動引發的身體損傷中
腦卒中無疑是危害性較大的急性腦血管疾病
隨著大眾參與全民健身的熱情升高
無論是青少年還是老年人
都應確保在自己身體允許的范圍內進行鍛煉
避免對身體造成傷害
北京市體育局和北京天壇醫院
正聯手打造“體醫融合”協同創新實驗室
無論是健康人群還是病后康復人群
都能獲得量身定制的“運動處方”
實驗室也將持續致力于預防、解決腦卒中問題
有效降低運動風險
為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記者:俠克、李春宇、張晨霖
圖片:孫非、陳斌
編輯:肖世堯、鄭道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