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前擺著的,是自家生產的頭茬兒羊肚菌,李曉明身穿民族服飾,在直播間鏡頭前滔滔不絕。很快,這些在家鄉本土種植的優質農產品,就被四面八方的食客下單完畢,準備奔向餐桌。
返鄉創業者 李曉明:現在我們能走現貨就走現貨,現貨的價格要比干貨便宜一點,因為干貨儲存的時間還有烘烤也要成本。
(資料圖片)
將羊肚菌裝車,起身帶往下一站。得益于近些年村里道路修通,加上互聯網效應,當地特色的蜂蜜、茶葉、羊肚菌,有了通往外界更寬的銷路。排翁村位于貴州西南部的雷山縣,地理位置偏僻。此前交通閉塞,使發展受到很大制約。李曉明和很多同齡人一樣,曾在高中畢業后,離開村莊,走出大山,去往江浙一帶發展。
返鄉創業者 李曉明:小時候大家都是傳統農耕,因為也是家庭比較困難,父母年邁,然后也沒什么經濟收入。所以當時也是想減少父母的辛苦,然后自己的年紀也可以出門了,就投奔親戚去就業,這樣才去了浙江。
18歲外出,先是在食品廠做學徒,此后又做過銷售。過了十幾年遠離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夜,雖然漂泊,但仍讓李曉明覺得很有成就感。
五年前,因家中老人日漸年邁體弱,需要他回來照顧。此后他對父母愈發割舍不下,便選擇留下發展。而回來后,一切都要在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重新開始。
返鄉創業者 李曉明:當時的確,回來沒有工作,只能在不斷消耗。我也是十來年沒有真正地了解我們村,差不多花了一年的時間在村里面工作之后,我再慢慢地發現我們村里面在基礎設施已經完善之后,政策的一些幫扶,我們其實有一些新的產業可以引進來。然后開始去學習做這些產業,所以當時我就召集了在家里面比較接地氣的幾個兄弟,他們本身也是很有這種在家里面創業的想法。
找到了思路,李曉明開始將鄉親手里的特產收購向外售賣。從起步至今,并非一帆風順,他也曾找尋過政策上和金融機構的助農支持。在他的帶動下,村里的中華土蜂特色養殖產業已經漸成規模,羊肚菌種植的規模也從20畝成倍擴大。回鄉創業的五年間,他覺得找回了曾在外打工的成就感。
返鄉創業者 李曉明:我們成立公司之后,就是“公司+合作社+農戶”這么一個合作模式,算下來可能也有100來戶農戶受益。我們在欠發達地區,人才這一塊真的很緊缺,很多有文化、有知識、有能力的人都想去大城市發展。我覺得返鄉創業是對的,能夠把我們鄉村建設起來,也發展起來,也能夠在家里面創收,能夠照顧到家里面的老人,整個發展的趨勢是非常好的。
眼下氣溫漸暖,油菜花開始飄香,每年這個時候茶亭鎮便會引來游客前往。村民將自家小院打掃出來,有餐飲、茶座、民宿、農產品展銷等不同設計。希望依賴著當地花海節和周末假日游,能給家里帶來多一點收入。本周五,譚碧如家里的土菜館,開始迎來消閑的游客。也為自家種的土菜、蜂蜜帶來銷路。
湖南長沙望城區茶亭鎮譚家園村村民 譚碧如:游客來吃飯,一年大概收入七八萬元錢。擺這個小零食有一萬多塊錢,這個蜂蜜才學,賺個幾千塊錢。游客來玩,看這個菜這么新鮮,有時候也要買點帶回去吃,賺個幾千塊錢。
由村民自主探索出經營方式后,當地有意識地整合資源,讓原本空白的村集體經濟在政策的支持下有了發展。
湖南長沙望城區茶亭鎮黨委副書記 鎮長 馮俊凱:原來我們的群眾還是沒有意識到我們可以利用庭院來進行一些創業或者說是增收,后來通過他們的觀察,有一些先行先試的村民發現了我們的庭院還蘊藏著這樣一些可以賺的錢,我們首先是通過以獎代補的模式,來激發我們農戶的積極性,還給他們帶來培訓,就是注重實用性,讓他們能夠在家中有更多賺錢的手段。
事實上,農民參與集體經濟建設,也就與村集體形成了利益共同體。村集體經濟需要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并激發農民活力。而農民在獲取收益的同時,也須培養對集體的責任心和認同感,以主人翁意識參與集體經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