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展出的傳統工藝與材料研究文旅部重點實驗室“文化之美·繡色可觀:粵繡年度成果展”近期落幕。自今年1月中旬開展后,短短半個月時間,展覽已接待觀眾約4.5萬人次。
走進展廳,陳列空間讓人眼前一亮。通過像素化處理的建筑圖片、珠簾、鏡面等藝術化方式,潮州一處古建筑方伯第的院落空間結構被“搬”進了展廳。最醒目的是粵繡創新口罩展區,146個粵繡口罩分布在各色頭模之上?;ǘ渑牛痿~擺尾,蝴蝶振翅欲飛……傳統粵繡圖案元素從布面“破土而出”,成為立體裝飾,鮮活生動?!罢媸翘懒?!”“在哪里可以買到同款?”不時有觀眾連連驚嘆,發出詢問。
“我們希望通過展覽,嘗試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的嫁接,探索非遺作品在現代語境中的表達?!闭褂[藝術總監何為說。
【資料圖】
粵繡與蘇繡、蜀繡、湘繡并稱為中國四大名繡。無論從分支流派還是風格技法來看,粵繡都十分特殊。它不僅是一個繡種,更像是一個統稱,包含3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廣繡、潮繡和潮州珠繡。
廣繡多分布于廣州、順德等珠江三角洲地帶,潮繡則多指如今潮汕地區和梅縣的大埔、興寧地區的刺繡品類。兩大流派同宗同源,歷史上并未做明確區分,但受不同地理環境、民俗文化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逐漸形成各自的技藝特點,并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傳統的粵繡,就是指廣繡和潮繡。
潮州珠繡則稍顯“年輕”。珠寶用于刺繡,古已有之,但由于材料貴重稀有,并未形成專門的繡種。到了近代,得益于廣東地區對外貿易帶來的玻璃珠等平價材質,珠繡開始興盛。20世紀初,匠人將舶來的珠片釘繡于粵劇戲服等道具上,演員表演時熠熠生輝,給觀眾帶來不同于傳統戲劇的視覺體驗,名聲大噪。近年來,潮州婚紗晚禮服產業興盛,推動了珠繡工藝的進一步發展。2021年,潮州珠繡也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成為粵繡中一個新的分支。
絕大多數繡種的圖案是平面的,粵繡卻有一種浮雕效果,獨樹一幟。為了達到這種效果,繡工先要“墊底”:或用較粗的絲線或棉線一層層地疊繡,或用棉絮墊底,覆上絲綢,再在上面施繡。與之相應,粵繡使用的材料也別具一格。
展覽陳列了包括繡線在內的各種材料,并對技法做了詳細介紹。典型代表是潮繡中的金銀線繡,又稱“釘金繡”。所謂“金銀線”,就是用金銀箔紙包在絲線上制成的線。繡工還會將各色絨線和金銀線纏繞在一起,使色彩層次更豐富。正是這一技法,造就了潮繡的金碧風格。
潮繡還有一樣不起眼卻相當重要的材料,叫做“紙丁”。將白色棉紙裁成不同寬窄,手工搓制,最后形成13種不同規格的紙丁,用于墊高和裝飾不同部位。如今會制作紙丁的匠人越來越少,人們正探索可以替代的新材料。
傳統粵繡以構圖繁密著稱,往往少有空隙,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地樹根等補充,顯得熱鬧緊湊;圖案工整中富于夸張,色彩稠麗,對比強烈。展品《“勞熱”慶豐收潮繡彩眉》將這一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皠跓帷笔钱數胤窖浴棒[熱”的諧音,是一種民俗慶典?!安拭肌眲t指覆在廟宇、祠堂等建筑門楣上方的裝飾。策展人蘇丹介紹,這幅作品創作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5米長、0.4米寬的大紅色繡布上,生動呈現了醒獅、舞龍、鯉魚舞、潮州大鑼鼓等活動場景,間隙處布滿了竹子、芭蕉、柳樹、梧桐等植物。圖案中人物動作樸拙可愛,顯示出濃濃的民間趣味。
令人驚喜的是,策展團隊根據這幅作品,創新制作了虛擬現實(VR)數字藝術作品《祠堂香火》。觀眾沉浸在五彩斑斕的圖案世界,跟著節慶游行隊伍體驗熱烈的當地文化氛圍,享受著一場視覺盛宴。
潮繡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康惠芳、孫慶先的作品,廣繡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少芳的作品,與新生代傳承人創新作品、VR數字藝術作品幾個板塊的集合展示,帶領觀眾體驗從傳統走向未來的粵繡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