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環境基金項目在我省結出碩果
稻田里有“島”,害蟲天敵有了“家”
金秋十月,南京市六合區龍袍街道趙壩村,金色稻浪隨風起伏,田埂邊各色菊花爭相斗艷,煞是好看。沿著花帶向前,可以看到一片稻田濕地,這里蘆葦、茭白、芡實、睡蓮等水生植物錯落有致,堤岸景觀花草環繞。
省農科院研究員盛婧說,這是利用稻田中央閑置的小型蘆葦塘改造的“生態島”,不僅實現農田景觀美化,更強化了其生態功能。“生態島”可為鳥類、兩棲類動物及天敵昆蟲提供棲息地。“塘中的芡實葉可以作為青蛙的起跳臺,我們還重建堤岸緩坡,方便青蛙自由活動。”省農科院副研究員郭智介紹,夏日夜晚,在這里可以聽取不同種類的蛙聲協奏曲。據初步監測,稻田“生態島”蛙類兩棲動物豐度較蘆葦塘提高12.69%。
“這是我省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中國農業生態系統創新性轉型項目的實施內容之一。”省耕地質量與農業環境保護站研究員梁永紅介紹。“生態島+生態道路+生態田埂”是示范區強化農田生態系統功能的一項綜合策略,目的在于提升天敵生物多樣性,提高農田系統自然控害功能。除了在田埂種植多樣化的蜜源功能植物、害蟲誘殺植物,項目還探索種植大豆、芝麻等經濟型功能植物,實現既生態美觀又實用增收的效果。近期在鹽城舉辦的中德農業周上,六合小麥—水稻農田生態功能強化的相關工作和成效案例展示獲得國內外領導專家肯定。
江蘇作為全球環境基金七期“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中國農業生態系統創新性轉型項目”的項目省之一,以水稻、小麥輪作生產系統為重點,在南京市六合區和江寧區、蘇州市太倉市、淮安市淮陰區4個資源稟賦和農業特色各異的項目地實施,旨在打造更可持續、更具韌性的農業生態系統。六合區龍袍街道趙壩村、馬鞍街道泥橋村是兩個先行實施的核心示范區。目前,兩個核心示范區進展順利,除了實施農業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復技術,還將推進農田景觀綜合規劃、可持續農業生產技術創新,構建生態補償激勵機制及利益相關方伙伴關系,在推動農業生態系統優化管理的同時,促進農產品價值鏈延伸,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地修復、應對氣候變化的協同發展。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