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可能少為人知的是,除了自身擁有四通八達的軌道,保障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諸多高鐵、地鐵、機車等列車安全運行的“智慧大腦”,也和株洲密切相關。
中國中車首席技術專家、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研究院RAMS工程中心主任唐軍,已在被稱為列車“大腦”的列車網絡控制系統技術深耕多年。
RAMS,是可靠性、可用性、可維護性及安全性的英文首字母。十余年的時間里,唐軍和團隊打破國外壟斷,在軌道交通列車網絡控制系統研制一線持續突破,為中國高鐵馳騁海內外鋪就更加安全、聰敏的前進“軌道”。
中國中車首席技術專家唐軍。 受訪者供圖
從“擁擠單行線”到“智慧多行道”
“以前我們坐老式火車的時候,有時會聽到‘哐當’一聲響,但坐高速動車組的時候就不會有這個聲音,這就是列車結構及其控制系統的實時性提升了。再比如,乘客能直觀感受到現在的高鐵非常平穩,硬幣能在車上立起來,這也和列車的控制系統息息相關。”
如何理解聽起來頗為高深的列車網絡控制系統,唐軍舉了這兩個例子。當然它的意義遠不止于此,“智慧大腦”可以隨時隨地給列車的關鍵部件發送指令、接收信息,控制、診斷、監測、保護列車,體現了一個國家在鐵路通信方面的研發能力和水平。
當高速列車上的各子系統設備通過網絡連接在一起,便可以實現通信和信息共享。例如,當司機將控制手柄移至牽引位時,列車網絡控制系統會將此轉化為指令,并通過列車網絡傳輸至各個牽引控制單元同步控制,使列車牽引系統工作。
“我們平時在家里,只要安裝一條寬帶,便可以打電話、刷手機、看電視。列車上的網絡是否也能實現這樣的網絡融合呢?”在此前基礎上,唐軍有了更深一層的思考,并核心參與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列車控制與信息服務網絡(TCSN)關鍵技術及系統研制”。
TCSN相當于把過去的數據傳輸“單行道”變成了“多行道”高速公路,使得運行數據傳輸速度比原來提高幾十倍。2016年,以實時以太網為核心技術的全球新一代列車網絡控制系統,成功在時速350公里級中國標準動車組上裝車試驗成功,標志中國自主高鐵動車組裝載世界“最強大腦”。
融合之后,乘客們在列車上也有了更多的功能體驗。比如地鐵上的車載廣播和電視播放,復興號座位上方顯示票有沒有售出的紅綠黃燈提示,都是基于這個融合網絡。
“我們的列車一直在追求更高速、更綠色、更智能,這就代表著軌道交通的新質生產力。”唐軍表示,發揮好芯片、模塊和裝置整體的優勢,去做更低碳的牽引系統,滿足更加高速的應用要求,都是軌道交通未來的發展方向。
中國中車首席技術專家唐軍。 受訪者供圖
從啃下千頁文檔到打造“中國腦”
采訪過程中,唐軍順手打開了自己電腦上正在閱讀的一份全英文文檔。“這是一份今年8月8日發布的最新版軌道交通網絡安全的國際標準,我有時間就會自己去讀,讀完后還要理解、提意見,因為變成正式標準后對我國影響很大。”
“像這一篇目前是300多頁吧,不算很多,多的文檔是1000多頁。”唐軍說。
作為我國國家標準委員會的代表,唐軍參加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工作組會議,牽頭或者核心參與制定了列車實時以太網相關的國際、國家標準共9份,其中IEC61375-2-7是首個由我國牽頭制定的列車通信網絡國際標準。
熟練的閱讀與應用背后是長年累月的積累。2009年,唐軍從浙江大學博士畢業,在諸多工作邀請函中選擇了中車株洲所。上班第一天,唐軍就領到了“以太網研發”這樣一個被國外壟斷的異常艱巨的任務。當時軌道交通內從事實時以太網技術研究的只有龐巴迪、西門子兩家公司,國內還是一片空白。
“這是前沿技術攻關,對公司列車通信網絡系統很重要。”時隔多年,唐軍還清楚記得這句囑托。但在當時,團隊人員并不多,可借鑒的基礎技術有限,唐軍和同事們曾遭遇無數至暗時刻。
當時,唐軍的任務是研究工業領域應用最廣泛的實時以太網技術——通用工業協議(CIP)。通過加入ODVA組織,他拿到了CIP協議的規范,如獲至寶。這長達2000多頁的英文文檔,硬是被唐軍夜以繼日地在半年時間內“啃掉”并“消化”了。
2012年,裝載了株洲所自主研發實時以太網技術的新一代列車網絡控制系統(DTECS-2)首次在四方股份公司“更高速度等級高速列車”上裝車考核。這是我國第一次將實時以太網技術應用到軌道交通列車的控制系統中。
再到如今,唐軍及其團隊研制的網絡控制系統,在我國的磁浮列車、高速動車組、機車、城軌車輛以及智軌列車上累計裝車的設備數量超過20萬臺套,是我國市場份額第一的列車網絡控制平臺。
中國中車首席技術專家唐軍。 受訪者供圖
事業延續與匠心傳承
工作之外,唐軍和同事聊天時,羽毛球是個重要話題。
對于同為中車株洲所的員工,也是唐軍的團隊成員易榮武、朱碧濤來說,唐軍是職位上的“唐主任”,是學術上的“唐博”,也是打比賽時的好搭檔。盡管唐軍會幽默地說:“和他們配隊時都是他們帶我,我只要手往前就可以了,什么都不用管。”
同為湖南人的易榮武,對唐軍的第一印象就是親切隨和,在工作上,他會細致地根據每個人的性格特點溝通安排合適的崗位與方向。朱碧濤深刻記得,自己在工作中曾有一段時間心態沒有調整好影響了狀態,唐軍給了他很大的關心,以及調整和試錯的機會。
這些年來,唐軍肩上的膽子更重,不同于之前埋首于研究,需要抽出更多經歷進行項目的統籌與部門的管理。從小到大都比較悶的唐軍也在逐漸改變,慢慢習慣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在國際標準會議上發出中國聲音。
“比起幾十年前,現在條件要好多了。”唐軍常常想起當年剛進公司時聽到的故事:大概三十多年前,國內的列車網絡控制系統還是一片空白,也無法引進國外的先進設備生產線。是公司的幾個前輩專家,借著去國外學術交流的機會,對國外的技術消化吸收,才有了今天技術發展的基礎。
唐軍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出國參加會議是去意大利,幾位所里的領導專家帶著他一起,小到如何坐車的細節都細心教他。后來,唐軍成為了帶著新人四處奔波的老師;再到如今,他的徒弟們也都獨當一面,成為了所里的中流砥柱。
“我無比相信我們團隊的力量。”唐軍表示。
中車株洲所門口寫著這樣一句話:一杯咖啡的時間,就能聚齊生產一臺電力機車的上萬個零件。從昔日只能修理進口蒸汽機車,到如今成為“中國電力機車之都”,株洲先進軌道產業集群的滄桑之變,投射著唐軍和其他建設者的人生軌跡,也是中國先進制造踔厲奮進的燦爛注腳。(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