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與城市治理”系列報道(中)
“隨掃隨騎”的共享單車極大便利了人們的出行,然而,仍有許多用戶受到“還車難”的困擾:按照規定放在停車點(P點),APP上卻顯示“還車失敗”;跟隨平臺指引挪車,終于還上了車,卻幾經折返,耗費時間精力等等。共享單車解決了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但時常卡在關鎖環節的“最后一厘米”。如何破解共享單車“還車難”,考驗著城市治理智慧。
“還車難”成了老大難
(資料圖片)
近日,山東濟南的蘇先生打開一輛共享單車時,發現該車鏈條損壞無法騎行。蘇先生點開軟件還車,卻收到一條提示,告知單車不在規定停車點內,需要收取5元“調度費”。聯系客服反復溝通,卻被告知費用無法退回。蘇先生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是共享單車出了故障,為什么讓用戶買單?”一氣之下,蘇先生發起投訴,要求公司向其道歉并退還調度費。
除了共享單車出故障,其他“還車難”情況也頻頻出現。在北京市朝陽區工作的小鐘,每天清晨出地鐵后,都會掃一輛共享單車直奔公司打卡。他告訴記者:“公司門口的停車區只能停特定品牌的單車,不兼容其他共享單車,有一次,當我騎行一輛其他品牌共享單車時,明明停在了停放欄內,就是無法鎖車。”炎炎烈日下,小鐘失去耐心,最后選擇接受調度費,原地停車了事。后來,小鐘做了一個攻略,逐漸摸清了哪些停車區可以放哪些單車品牌,還制作了一份詳細的“避坑指南”分發給同事。
有消費者反映,使用共享單車受具體時間節點的影響很大。比如趕上早高峰,想用共享單車,無奈電子圍欄里空空如也。等到傍晚騎車回家,又會發現小區門口停滿了各式各樣的共享單車,自己“擠”不進停車區,停在線外又會面臨“還車失敗”。
停車點變成聚焦點
前幾年,共享單車占用道路、亂停亂放等成為城市管理的一道難題。很多城市通過優化停放設施、在地鐵站和道路周邊增設共享單車停車區等方式引導市民規范停車。同時,共享單車企業通過加收調度費等手段,限制亂停放共享單車行為。這時,“電子圍欄”的設立,在規范共享單車停車、精準管理共享單車方面起到了正向作用。然而,在其具體使用過程中,也存在讓共享單車便利性打折扣的情況。
“消費者在使用共享單車APP時,可能存在某些時段軟件導航不夠精準問題。”北京建筑大學交通工程系教授林建新告訴記者,這會讓共享單車使用者在規范停車時,收到“不在電子圍欄區域”的提示。
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副所長楊新苗認為,從成本和投放量來看,目前企業很難保證每輛車都是最新款或擁有最精確定位能力,這需要經歷一個過程。某共享單車企業負責人也坦言,企業已經采取措施優化定位技術,但無法完全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
“電子圍欄”本身也容易出現信號不穩定現象。據了解,為滿足市民規范停車需求,優化城市空間資源配置,政府在劃定“電子圍欄”后,通常會在此區域安裝藍牙道釘,以此幫助消費者準確定位。然而,由于露天環境下道釘容易被破壞,共享單車停車區域信號無法保證全覆蓋,致使用戶在手機上的P點和實際場景中的P點出現不一致的情況,影響了用戶還車。
針對停車“擠”不進電子圍欄情況,林建新說:“運營企業雖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單車調度上,但由于市民在出行不同時段存在不均衡現象,調度工作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和動態性,這給解決用戶‘還車難’問題增加了不小難度。”
“有關部門和企業未來的發力方向應是逐步解決‘還車難’問題,而不是讓消費者吃‘啞巴虧’,被迫接受困擾。”楊新苗坦言。
規范化更要精準化
“解決共享單車停車難的關鍵路徑在于找到城市、企業和共享單車用戶之間的平衡點,既要規范共享單車停放問題,也要保護好公眾權益。”楊新苗說。
在出行“最后一公里”,信息技術正輔助提升共享單車停放體驗。通過大數據分析或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模型,企業得以更加精準地預測用戶需求,智能調度車輛,既方便用戶騎行,也讓道路交通更有序。比如,美團單車正全方位提升電子圍欄定點還車技術,通過升級車輛定位模組、上線遠端停放和淤積引導技術方式,提升定位精度、破解還車難題;哈啰單車則打造起哈啰大腦,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實現智能規劃、智能調度、智能派單,以此達到單車運力在時間、空間和需求上的最優匹配,為用戶提供更高效、更優質的出行體驗。
位于浙江杭州濱江區的哈啰單車運維小哥在手機專用APP上收到一條調度指令:長河路地鐵口周邊車輛因潮汐現象出現淤積,而附近的江陵路有不少用車缺口。當限行時間一過,他和同事就把早高峰上班族騎到地鐵口的共享單車裝上貨車,迅速調度到2公里開外。通過這種方式,不同地點的共享單車能快速實現余缺的平衡,也方便居民區、商圈周邊的市民找到可用的共享單車。
“相關管理部門應綜合考慮城市空間布局、結合居民出行需求做共享單車停放點的合理規劃。”林建新建議,“政府和企業要建立靈活反饋溝通機制,企業將真實、翔實的騎行數據實時反饋給相關部門,協助管理者將共享單車停車點位設置得更加科學合理。”
針對“還車難”等共享單車管理問題,各城市有關部門不斷推出新措施。今年3月,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在《2024年北京市交通綜合治理行動計劃》中指出,要“合理規劃地鐵車站、居住小區周邊互聯網租賃自行車停車位,提高接駁軌道便利性。增加互聯網租賃自行車停放設施供給,車位比達到1:1。推動運營企業車輛全部采用高精度衛星定位,實現全部軌道交通站點出入口互聯網租賃自行車停放區電子圍欄入欄管理。”湖北襄陽上線的智慧城管平臺可以識別各類單車廠家、牌號、路段位置等信息。全區12000多個路邊停車泊位通過地面磁釘等設備實時掌握停車情況并自動計費,灑水車、環衛車可根據路況信息及時調整作業路線,避免影響行人和車輛;四川成都打造的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管理平臺,可以實時監測共享單車停放情況和投放數量,智能調度企業及時清運……
“我們需要進一步建立完善政府、企業和用戶多方聯動的治理體系。一方面讓老百姓監督企業,參與共享單車停放點的使用效果反饋和規劃調整;另一方面,也要引導用戶科學騎行、規范停車,從而逐步解決共享單車停車難題。”林建新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