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要進一步打破條塊分割,多部門協同管護、互相促進,逐步建立健全城鄉公共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新機制,更好保障農民生產需求和生活服務。
近年來,在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支持下,農村基礎設施持續改善提升,越來越多的農村實現水源凈化、道路硬化、夜晚亮化、能源清潔化,我國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但我國農村地域廣大,也有一些村莊因管護不善,造成路燈“失明”、自來水水質不達標、道路地基破碎等情況,既影響群眾生產生活,也造成了資源浪費。
農村基礎設施包括道路、水利、電力、商務、文化等設施,是農民生產生活的重要保障。常言道,基礎設施三分建、七分管。各地、各行業都在強調建立農村基礎設施長效管護機制。但實際上,一些機制并沒有建立起來,一些措施沒有落到實處,還有一些機制已不適應農村實際情況,導致基礎設施管護不理想,影響了正常使用。從一些地方的做法和經驗看,管護好村莊基礎設施需要創新機制,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建立協同管護新機制。以往,不少地方以縣域為單位,交通、電力、水務、通信等部門各管一攤。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的有序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及農村商業網點設施、功能業態、消費環境等改造升級,一些地方的交通、電力、通信、商務等設施建設已高度協同化,管護也漸趨關聯化、集成化。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打破條塊分割,多部門協同管護、互相促進,防止出現“木桶效應”,逐步建立健全城鄉公共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新機制,更好保障農民生產需求和生活服務。
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根據相關規定,村集體負責村域基礎設施管護,但部分地區只安排建設資金,不配套維護資金。管護經費不足是造成村莊基礎設施管護不利的主要原因,一些村子經濟實力較弱,難以常態化管護村里的道路、廣場、路燈等。因此,需要適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通過村集體收入留成,不但能保證充裕的管護資金,而且村集體還可長期雇傭專人進行維修、保潔等。筆者在西部農村看到,凡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好的地方,都保持著良好的村容村貌。
積極引入企業參與。除了縣鄉鎮主管部門和村集體,企業也是建設和維護農村基礎設施的有生力量,其優點是專業性強、市場化效率高、科技含量高。例如,寧夏固原市彭陽縣是缺水地區,為破解困局,該縣通過“互聯網+”推進城鄉供水工作機制、管理、服務的改革與創新,由專業化公司輔助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實現飲水管理新提升,讓農村居民和縣城居民一樣喝上“同源、同質、同網、同價”的自來水,探索出一條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的新途徑,在寧夏率先實現城鄉供水公共服務均等化。因而,要用好企業這個有生力量,積極參與村莊基礎設施維護。
農村既是基礎設施的建設主體,也是受益主體。因此,要多措并舉激活村莊主體性,改變村民“等靠要”思想,避免鄉村建設因村莊參與形式化及回應農民需求能力弱化等問題,陷入供需錯位、村際差距擴大化的困境。村莊、政府和經營主體要基于優勢互補結成“治理共同體”,通過需求表達機制、資源供給機制、民主協商機制實現協同參與和共建共治共享,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讓農民就地過上好生活。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拓兆兵)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