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子房先生認為,網約車市場已從早前的“燒錢擴張,野蠻生長”向“科學發展,合法經營”轉變,從流量競爭向服務力競爭轉變。為乘客和網約車司機提供更好的服務和保障,將是聚合平臺在未來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的關鍵因素。
坊間曾有調侃,網約車是中年男人的“避風港”。風浪越大,魚是否越貴不好說,但來港灣里的人確實多了起來。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7月31日,全國共有322家網約車平臺公司取得網約車平臺經營許可,環比增加4家;各地共發放網約車駕駛員證597.6萬本、車輛運輸證250.4萬本,環比分別增長3.2%、2.9%。
這么多的網約車平臺,難免讓消費者挑“花”了眼。市場經濟的好處之一,就是優化資源配置。這幾年,一種被稱為“聚合平臺”的網約車經營模式應運而生。聚合平臺不直接設置運力,而是面向乘客、網約車平臺公司提供“撮合”服務,集眾人之力更好地搶占市場;乘客打車時可以“貨比三家”,叫車快且車費比較便宜;中小網約車企業抱住“大腿”,獲得更好的“錢途”。如此三方共贏,豈不美哉?
可惜,美好的愿望實現起來卻不是那么容易。聚合模式也滋生了諸多亂象。比如,有用戶打的是“經濟車型”,卻按“優享車型”計費;有用戶約的是甲平臺,來接單的卻是乙平臺,發生糾紛后又從丙平臺退款;甚至還有一些網約車平臺通過“特惠價”“一口價”等方式吸引流量,同時放松準入把關,使不合規網約車數量進一步上漲,嚴重損害合規駕駛員的利益……指望利益相關方解決“市場失靈”,顯然不現實,“看得見的手”理應“該出手時就出手”。
今年4月,交通運輸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切實做好網約車聚合平臺規范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對網約車聚合平臺的企業責任和監管要求進一步作了明確。近日,中消協表示將從幾個方面對規范管理網約車聚合平臺開展社會監督:網約車平臺公司對駕駛員和車輛有直接的管理和核驗責任,應是第一責任人;用好首問負責制度避免推諉扯皮,降低消費者維權成本;“亮證、亮照、亮規則”是網約車聚合平臺法定義務,等等。
這些規定的指向正是“壓實網約車聚合平臺責任”。很多用戶信任的是聚合平臺,并不會注意看具體是哪家網約車企業接單。平臺上的每一個訂單,承載的都是涉及用戶生命安全的一次“旅途”。數據顯示,聚合平臺方面,7月份共完成2.32億單。這么大的訂單量,聚合平臺能當“甩手掌柜”嗎?我們能對那些亂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嗎?無論是如實向乘客提供車輛牌照和駕駛員基本信息,還是不得接入未在當地取得網約車經營許可的網約車平臺公司,這些要求聚合平臺都必須落實到位,如此才能對得起用戶的信任。
責任歸屬之外,定價問題也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聚合平臺作為連接乘客端與司機端的關鍵一環,直接參與了派單和時段價格的把控,并向兩端都收取了服務費。為此,中消協表示,網約車聚合平臺及合作網約車平臺公司應落實明碼標價等要求,不得以不正當價格行為擾亂市場秩序。應當看到,網約車市場已從早前的“燒錢擴張,野蠻生長”向“科學發展,合法經營”轉變,從流量競爭向服務力競爭轉變??梢灶A計,為乘客和網約車司機提供更好的服務和保障,將是聚合平臺在未來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的關鍵因素。
聚起來,容易富起來;管起來,才好旺下去。提高準入門檻也好,維護從業人員權益也罷,以用戶出行安全為前提,網約車聚合平臺還有不少工作要做。(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子房先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