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金融素養是做出合理金融決策并最終實現金融福利的必要意識、知識、技術、態度和行為的結合。在金融活動中,金融素養會影響微觀家庭和個人的金融行為。同時,國民金融素養也是促進金融體系完善和提高金融效率的重要因素。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布《國民金融素養白皮書(2022—2023)》,從國民金融素養地區差異、個體化差異等方面作了系統總結,這對于提高國民金融素養,進而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安全以及提升金融消費者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白皮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國民金融素養表現出較大的地區性差異,且與國民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年收入水平等特征密切相關。
國民總體金融素養地區差異較為顯著。《白皮書》顯示,從內陸地區到沿海地區,人們對金融基礎知識掌握程度與對金融投資工具的了解程度逐漸增強。其中,東部省份的居民在股票、基金和理財產品等方面投資參與度較高,而中部省份和西部省份在基金、股票和理財產品的投資參與度上明顯較低。從參與股票、基金和金融理財產品投資的回報情況分析,東部省份居民在過去一年中獲得盈利和遭受損失的受訪者比重均顯著高于中部省份和西部省份。
專家表示,上述特征根源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與居民受教育程度的差異。一方面,沿海地區普遍具有更高的受教育程度,因此,沿海地區的居民對金融基礎知識具有更高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沿海地區由于交通便利、資源豐富、外貿參與度高而具有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高質量的經濟發展背景下,沿海地區的居民滿足生活必要需求與娛樂文化等精神需求之余,對自身財富的管理需求提升,因此,居民學習金融知識的需求上升。
此外,國民金融素養的個體化差異明顯。調研數據顯示,我國絕大部分居民使用微信、支付寶或其他手機支付方式,移動支付的普及度較高。具體來看,從不同年齡段分析,移動支付已惠及我國各年齡段居民,其移動支付方式使用度達到96%以上。從國民文化程度差異分析,各學歷受訪者在移動支付的使用度上存在較大差異,其中,??飘厴I的居民更多使用微信、支付寶或手機其他支付方式,普及率達98.48%,而研究生的普及率最低,僅為93.02%。此外,隨著國民收入水平逐漸提升,其生活條件改善,隨之而來的是日益提高的金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民金融素養水平的提高,因此,國民收入水平與國民金融素養之間存在著極其密切的聯系。
調研分析顯示,各個參與主體有必要從多方面合力提升國民金融素養。首先,政府、金融機構和有關高校在宣傳普及金融基礎知識時,可以采用地區差異化的措施,重點關注西部省份和中部省份的宣傳度與普及性。其次,相關部門可以針對不同群體實施差異化政策,例如,在社區中向收入較低、受教育程度較低、不同年齡階層的人進行金融知識教育宣傳,提高其金融知識和對金融投資工具的了解程度,以激勵更多群體理性地參與到金融市場中,進行合理的投資決策,提高國民金融素養水平;同時,針對金融素養較高的群體,應對其實行激勵政策,鼓勵其在金融市場中發揮好引導作用,帶動金融市場交易活動向正確方向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國民金融素養水平高低會影響居民進行風險識別與應對技能,影響居民防范金融風險能力。目前,我國居民的金融資產已然十分龐大,居民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持續呈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對風險資產的需求將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抵御風險能力的增強而進一步上升。同時,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進一步發展,對養老資產配置需求將持續增長,這也對具有可預測現金流的安全性資產提出了新的需求。
未來,促進和提高國民金融素養將有助于提升居民對金融基礎理論的認知,提高居民對金融行業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強化金融風險意識,增加居民家庭參與金融市場的概率以及優化居民資產配置效率。(經濟日報記者 王寶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