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資料圖片)
廣西審計廳近日公布了一份報告,稱高??萍汲晒袌鲛D化率低。報告提到,1所高校累計獲得財政投入科研經費1.79億元,實施科研項目702個,僅有5個項目成果實現市場轉化,占比0.71%;1所高校累計獲得財政投入科研經費1.31億元,實施科研項目862個,實現成果轉化0個。
警惕圍繞項目論文空轉的“閉門科研”
如此反差難免令人質疑財政資金的使用效果。相關報告中還提到,三所高校申報的3000余個項目中,預算經費在10萬元以下的科研立項占到將近四成,這些“論文項目”要產出符合市場預期的“金蛋”更是難上加難。不能聚焦重點問題,科研項目資金結余閑置,加上科技成果市場轉化率低,使得科研不僅“輸血”效率不高,更凸顯出“造血”能力不足?!驹敿殹?/p>
如果不扭轉唯項目、唯論文評價體系,科研很可能演變為只追求項目、發表論文,而不重視實際價值、應用前景的“閉門科研”?!伴]門科研”的特征是,表面上看,教師和科研人員的科研項目多、發表論文也不少,但卻沒有創新價值,用一些教師的話說,就是很忙,忙沒價值的東西。【詳細】
單一用“轉化率”衡量有失偏頗
客觀地說,科研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和支持,從長期來看,必然需要有建設性的產出。但另一方面,正常的科研環境是政策、資金服務于科研人員的科研工作,在“放管服”有待完善的情況下,單一用“轉化率”衡量也有失偏頗?!驹敿殹?/p>
還要看到,轉化效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成果“轉不了”,有的價格“談不攏”,還有的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對接市場,關鍵在于評判項目價值的“標尺”沒能統一起來。學界看中學術貢獻而業界強調市場價值,高校關注學科建設而教師瞄準職稱評定。【詳細】
財政收入的每一分錢都不能被揮霍浪費
直面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的難題,首先要做的是發揮科研經費的“指揮棒”作用——在立項時做好項目價值的評估工作,明確“發給誰”;在實施過程中加強經費使用審核,弄清“誰在用”;在結項后平衡論文發表和成果轉化在學科建設中的權重,確保“用得好”?!驹敿殹?/p>
大學有引領學術技術發展進步的責任。這幾年,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重視程度、支持力度與日俱增,大學科研經費增幅步入快車道。這么大的規模,一個小小的漏洞就有可能造成極大的損失,不能不引起重視。該堵上的漏洞要堵上,該追責的要追責。因為,財政收入的每一分錢都很寶貴,沒有道理揮霍浪費?!驹敿殹?/p>
(以上綜合環球時報、南方日報、錢江晚報、羊城晚報)
V視角:
@黑暗森林:1.79億要是用于基礎學科的研究,根本不夠用。
@馬嘿呀:平均下來一個項目沒有多少錢,還想搞市場化?
@先生的商店:一邊喊著重視基礎科學研究,一邊來算科技成果轉化率。
@遙夢君:拿著項目和甲方吹得天花亂墜,什么結果都拿不出來?
@塵歸塵歸塵:就得沿著資金使用情況,查一下資金有沒有用在科研上。
中國經濟網編后語:
經費投入與成果轉化形成巨大反差,確實讓外界感到困惑。監管部門應該繼續深入查找原因,看看問題到底出在哪里。當然還要逐漸形成共識:并非所有研究都適合直接轉化出相應的效益,或能在短期內直接產生重大效益;也不能因為出現科研成果轉化率低,就片面地只去強調把轉化率提上去??萍紕撔碌闹匾砸巡挥觅樖觯安荒茏尫蔽目d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這些需要真正落實到行動中。
回顧:往期“經”點熱評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