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期,京津冀等地遭遇罕見的極端強降雨天氣,13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河北邢臺累計降雨量超1000毫米,相當于3天下了以往約兩年的雨量。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重發,氣象災害風險逐步增加,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帶來不小挑戰。當前,南海和西太平洋的臺風活動進入活躍期,華北、東北地區又值“七下八上”主雨季,疊加北上臺風殘余環流的影響,防汛抗洪形勢非常嚴峻。
應對暴雨、洪水和酷熱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頻繁侵襲,既是對相關部門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的考驗,也是對廣大黨員干部樹立防災減災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的檢驗。強化責任擔當,從源頭防范化解氣象災害帶來的各類風險挑戰,十分重要。
一要強化科學技術支撐,為災前預防爭取更多“提前量”。氣象工作處于災害防范鏈條中的第一環,氣象預報預警信息作為防災減災的“發令槍”,必須響在災害來臨前。要不斷完善現代氣候預測業務體系,集中攻關突破“卡脖子”技術,提高對天氣氣候形成機理和變化規律的科學認知,錨定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持續提升氣象服務保障水平。
二要提高氣候適應能力,從容應對復雜多變的極端天氣。我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堅持減緩和適應并重。通過采取切實有效的調整適應行動,最大限度減輕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要摸清自然災害防治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在城市規劃、建設、運行中充分考慮氣象風險和氣候承載能力,加快建設氣候變化適應性城市、海綿城市、節水型社會,增強社會經濟系統韌性。
三要暢通部門協同聯動,形成抵御災害風險的強大合力。有效防災減災,需要將災害風險管理思維融入防災減災各環節、各領域,由各級防汛抗旱指揮部門發揮牽頭抓總作用,健全完善各部門、前后方協同聯動機制,精準指導重點地區防災減災救災工作;要高質量抓好防災減災宣傳科普教育,提升全社會氣象災害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努力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郭靜原
郭靜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