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書店+”的業態越來越豐富,他們給書店帶來了什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近日,中國經濟網記者跟隨采訪團調研了幾家書店。這些書店散落在北京周邊的區縣,有的在文創園區,有的在商業區,有的在寫字樓,有的在居民區,但他們都做著同樣的事情。讓我們一起探尋“書店+”背后的故事,聽聽主理人怎么說“書店+”。
九問書庫一角 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資料圖片)
九問書庫主理人寇春雨:“80%的文化活動是我們原創的?!?
我們是2018年創立的,書店坐落在懷柔繁華的商業區青春路上,大概有1500平米,300平是暢銷書區域,有一個150平米的劇場。算上劇場書店有200個座位,一到周末很多學生來這里學習看書。這是一個集圖書、休閑、展覽、文創、演出于一體的全業態現代化公共閱讀體。
我做了13年的快消品,7年的影院,現在做了5年書店,在創新方面一直保持著前進的方向。
文化活動是我們的亮點之一,其中80%的活動是原創的,這也是我們在融合創新這條路上找到的一個突破?,F在書店里正在舉辦“傳統非遺文化皮影戲制作活動”,有十余組家庭參加,這個活動小朋友們特別喜歡。
文化活動除了提供給書店會員,還“走出去”輸出到其他機構。例如懷柔區的總工會、區教委、鄉鎮街道等,在一些傳統節日或者特殊節日還會有定制活動。這部分收入占到了書店營收的一半以上。
我們給自己的定義非常清晰,我們的競爭對手絕對不是書店,可能是一些像淘氣堡、大玩家這種娛樂機構,我們想把年輕人從這些地方拽過來,這是我們的一個目標。
中信書店懷柔科學城店星軌設計 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中信書店懷柔科學城店運營經理周靖:“看起來流量不高,但實際上我們會保持圖書的新鮮度?!?
我們今年5月初新開業,600平米的書店包含了8000個品種,兩萬多冊圖書。書店頂部特別設計的環形燈帶營造出夢幻的星軌畫面,讓人們仿佛置身于星空之下閱讀。
書店分為上下兩層,樓下一層通過六個科技主題板塊描繪人類對于宇宙乃至自身的認識嬗變,二層呈現科學幻想主題,透過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科幻作家的視角,重新檢視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工智能不斷升級迭代的今天,我們所面對的挑戰。
在書店一層空間還特別為小讀者打造了適合親子閱讀的繪本區與益智學玩區,店內同時有文學、社科、商業等成人作品 。有根據店內銷售情況的排行榜展示區,也有根據中信書店銷售情況的推薦榜展示區。每個月都會更新,雖然我們的店看起來流量不是很高,但實際上我們會保持圖書的新鮮度,每個月都進行新品的更新,產品品類的調換,包括位置的變化。
與其他書店不同,這家店融合度比較高,雖然在園區里,作為懷柔科學城的文化配套,但同時面向懷柔地區的家庭客群,所以我們是365天營業。書店周邊小鎮有三個社區,覆蓋了大概1萬個家庭,他們溜溜達達就可以到書店。尤其現在季節,大家吃完飯出來遛個彎,這個時候更多是面向周邊社區家庭客群。
開業至今,書店不斷努力探索新路徑。我們在各個平臺開通了門店的標注,目前在大眾點評北京書店的榜單上排名第一,也是非常來之不易的。除此之外,書店還帶著書籍“走出去”,例如上周到密云參加市集,還會在小鎮里定期結合業主方組織一些活動,與懷柔區的部分小學聯動,從文化角度為懷柔科學城及懷柔區讀者做好全方面的服務,從閱讀到互動活動的體驗,以及空間的提供,我覺得這給科學城帶來文化體驗的很大亮點。
顧客在30db藏書房看書喝茶 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30db藏書房主理人滕婧:“感受文化和美學是有價值的”
書房位于懷柔區雁棲鎮北科建水岸雁棲。準確地說是一個綜合的復合型空間,大概有1000平米左右,其中包含1/3閱讀生活,1/3藝術生活和1/3文化生活,我們希望提供真實的場景、豐富有趣的互動活動,讓居民在空間里感受藝術,體驗生活的美好。
書店坐落在社區里,客群主要是社區居民,有很大一部分是科學領域的專家。傳統的書店是在一個空間擺一些書,大家來買書,但這已經不是現在人們生活所需的場景了,人們需要充滿人文精神的美的環境。所以這個空間第一個功能是藝術展覽,例如我們正在舉行的任麗麗個人繪畫展。第二個功能是圖書的陳列閱讀。第三個功能是文化生活,例如茶道、花道、聞香、書法、繪畫。雖然開業只有3個月,但已經做了30多場公益活動。所有這些活動的目的是讓人們通過體驗,有感官的愉悅,能安靜下來,獲得內在滿足感。
我希望感受文化和美學的價值不是一個空的理念,是有價值的,既然是有價值,就應該能轉化成一個好的商業的模式。我們正在做產品的轉化和落地。
春風在書店一角 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春風在書店店長馬麗潔:“我把咖啡和藝術都砍掉了?!?
我們的書店在宋莊藝術區,之前給大家的信息是這個書店是書、藝術、咖啡的融合,但今年我們做了調整,還是希望以書為本,然后探索出一個新的閱讀路徑。因為我們覺得一家小書店,人員、財力、物力各方面都有限,如果兼顧事情太多的話,可能什么都做不好。
我個人很喜歡咖啡,但后來我想,為什么要開書店,不叫咖啡廳?我把咖啡減了,成為一個附屬的配套。我們把藝術也砍掉了,最終促使我下決心的一個原因是大年三十晚上11:30了,依然有很多人不走,這時候來了四五個十七八歲的學生,他們都是在宋莊上畫班的,不放假,當天學校聯歡會結束后就出來逛,那個時候所有的店基本都關了,只有我們開著,每個人在店里都買了書,而且買的書品質非常高,當時我發了一個朋友圈說我看到了希望,因為他選的書能代表他的閱讀習慣,閱讀路徑,所以從那一刻我決定把所有與書無關東西全部砍掉。
政策給了我們扶持,希望我們能夠發展,希望每一個實體書店都能夠活下去,活得好,就會有人問,只做書能不能盈利?能不能活下去?其實我一直強調術業有專攻,這是一個不變的真理,前兩年我做了組合,但是我覺得我沒有弄明白書的問題,今年開始我要深耕書這一部分。看書人是有的,只不過很多人跑到線上去了,我們用一些辦法把他們拉下來,大家需要一個相對沉靜的地方,需要人與人有溫度地交流,所以我們是需要書店的。
一家書店核心是什么?一定是書,有好書才是書店的靈魂,我們要把書這一部分做得更好,做透,靠書這部分是足以養活我們團隊的,而且書的整體銷售額從前年開始就比咖啡多了。
佳作書局會員閱讀專區 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佳作書局總經理朱帥:“后來我才發現這叫文化走出去,其實我們一直在走。”
佳作書局坐落在宋莊藝術區最中心的位置,是一個藝術書店。我們的盈利模式其實有點老土,賺書的差價是最核心的盈利部分,除此之外,我們也在探索新方法,例如做直播分享,直播的特殊之處在于我們的鏡頭里沒有人出現,而是從上往下俯拍,盡可能地展現書籍的全貌,甚至書本的質地,我們邊翻書邊與大家聊書籍的內容,收獲了許多新粉絲,也受到了讀者的歡迎。
在經營的過程當中,我發現大家來實體書店,購書只是需求之一,如何把這個空間經營好?我希望我們的會員可以在這個空間無限地閱讀書籍,國外最新的一些藝術書價錢相對貴一些,大家需要花一年的時間,花很少的錢就可以在這里看幾千種藝術書,當然也可以買回去。除了閱讀看書,還可以學習工作,和相同愛好者聊聊藝術等。所以我們打造了會員閱讀專區、珍藏書館、報告廳,以及共享辦公空間。
佳作書局1942年誕生于上海,客群也是全世界的顧客。我是美院畢業學藝術史的,這個書店我接手之后,把經營的方向從亞洲擴展到全世界的藝術,同時我們自己也有出版業務,主要是在美國出版一些與中國和亞洲相關的書,在國內也策劃一些出版項目。月底就會有一本新書出版,有中文版也有英文版,這些書都是面向全世界讀者群體的,我們自己出版、自己發行、自己零售。后來我才發現這叫“文化走出去”,其實我們一直在走。
閱青山書店正門 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閱青山書店品牌創始人高巖:“我們和客人成為朋友?!?
書店坐落于通州區米開TOWN文創園內,我們能夠堅持走下來,離不開政策的扶持,有了這些支持,讓書店敢于有新的嘗試和探索。
書店扎根社區,更多的是服務周邊社區群體,做一對一的、定制化特色服務。因為流動型客人不多,所以大部分客人都很熟。比較熟的客人我們會知道他需要什么樣的飲品,也知道他需要購買什么樣的書,就會有針對性地推薦給他們。也會盡力滿足客人的需求,所以大家覺得在這個店能得到重視。有的客人今年第一百次到店時,我們會送一個小禮物,對支持我們的老客人,我們有感恩之心。
每到各種考試季,就會有很多人在這復習,考完試之后,經常有順利通過考試的客人拿很多水果到店里一起慶祝,感謝書店這段時間給他提供一個安靜學習的環境,我們也會請客人喝杯飲品,然后坐著聊一會。
我覺得堅持下去的動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剛才說的那些小故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結識了很多人,周邊的居民有各行各業的精英,困難的時候他們會鼓勵我們。我們已經和客人成為朋友。有做培訓的書友后來發展成講師,做讀書的分享,做心理課程的輔導,給一些心理困惑的顧客解惑,幫我們做很多活動。還有美術作者,也會給小朋友做很多新奇的小東西,每次都不一樣,全部都是原創,而且是公益的。還有的客人可能下午要出去半天,就把孩子放在店里,店員幫著照看孩子,他們覺得很放心很安全。
所以這些事情讓我得到了鼓舞,我覺得做這樣的書店挺美好的。我希望把它做成一個新型的綜合類書店,一個交流的平臺,大家在這里閱讀,度過一段美好的時間,這也是我們當初開書店的初衷。
京杭大運河書院一角 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京杭大運河書院經理孫銳:“我們的初衷不僅僅是一個書店?!?
書院在大運河的最岸邊,離森林公園的正門非常近,環境非常美。整體是一個仿宋建筑。今年被評為年度最美書院,北京市評上了兩家,一家是我們。
這片區域叫訪客中心,書院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們的初衷絕對不僅僅是一個書店,要把它作為傳播文化的載體,所以我們的名字叫京杭大運河書院,不只立足于通州,立足于北京,要立足于整個運河帶。
書院上下兩層加在一起大概有1000平米左右,一樓以經營性為主,售賣的書籍有2萬多冊,二樓所有的書籍都可以免費閱讀,有1萬多冊。讀者在書院可以免費享受一些便民服務,看書學習約談,免費的WiFi、空調、熱水。
我們的定位是一個綜合性的文化空間,提供以文化為基礎的全方位的服務。平時除了閱讀之外,我們還做一些活動,包括大運河文化講座、新書首發、讀書品鑒、書畫雅集、詩會等。還有一些延伸部分,書院對面有2000多平米的空間可以做書畫展、文化藝術展,還有運河學堂、會議室等。場地租賃收入接近50%?,F在我們正在打造研學課程,結合大運河公園、運河文化,結合我們的場地做大運河文化研學。
中國書店綠心公園店外觀 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中國書店綠心公園店店員敦艷妮:“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靠自己。”
這家店建立于2021年9月29日,背靠大運河,依托綠心公園資源,在一個鳥語花香的地方,主題特色是以大運河為背景,從二樓延展到一層裝飾的是漕運圖,主題展陳的圖書也是以大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圖書。
書店每周都舉辦公益的文化講座,中國書店的傳統文化特色也會延伸到活動當中。例如講古書,講古籍修復,刷雕版印刷刷福字等。所以來店的人就記住了我們店的特色,口口相傳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文化讀者,有通州區的,還有周邊各個區的讀者。
二層的主體是中國書店的特色舊書,涵蓋文學歷史,還有一些少兒類圖書,都是半價銷售,這些舊書其實是我們常年積累下來的庫存,古舊書不多,沒有線裝書,大約有8000多冊。我們特別希望讀者在一樓看完書之后,帶著孩子上二樓,挑一本書坐下,或者家長給孩子講,或者自己研究,讀一下午的書,我覺得特別好。
我們積極參與北京市和通州區對實體書店的扶持,我覺得扶持力度很大,對我們特別有幫助。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靠自己,書店除了完成社會責任,還要兼顧經濟效益。收入來源主要是門店圖書銷售,超過70%。我們還經常走出去,到社區或者參加市集。
記者手記:
在北京市政府2023年重點任務清單中,明確提出建設書香京城,落實實體書店扶持政策,評選推介一批示范書店,推動實體書店內涵式發展。得益于政策的大力支持,北京實體書店正在成為一個融合平臺,以圖書為媒,把多種文化要素聚集起來,打造出豐富的業態。在書店我們可以看一場演出,也可以欣賞一個展覽,還可以喝茶聊天或者做藝術分享,無論什么模式,把年輕人拉回到書店,是每個書店主理人的目標。
做傳統的書店也好,做書店+各種業態也好,書店的發展沒有固定模式。重要的以書為本,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大多數書店并沒有盲目地跟隨當前一些網紅現象,而是腳踏實地地結合在地文化,結合顧客群體的消費特征,努力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模式。好的書店都是這樣,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向一個更大的群體。(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