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最近,江西省萍鄉市一個社區推出了一項另類大數據——“煩惱指數”,受到社會關注。所謂“煩惱指數”,是當地干部通過收集企業和職工訴求,并運用統計分析方法細化煩惱類型和量化煩惱比重后,生成的一張“指數圖”。依照這張圖,社區居民的急難愁盼問題一目了然,干部最需要做什么也一清二楚。
提到指數,人們往往會想到“幸福指數”。聚焦民生福祉,提升企業和群眾的“幸福指數”固然重要,瞄準急難愁盼問題,解決企業和群眾的“煩惱指數”也同樣重要,體現了政府和廣大干部真抓實干、創新為民的作風?,F實中,企業和群眾的煩惱各不相同,但再小的煩惱,一旦被放在幾百萬人口、幾萬家經營主體的城市里,都可能成為“大煩惱”。瞄準群眾生活中的痛點,瞄準企業發展中的問題,將這些痛點、難點指數化,建立數據庫,施策方向就能更加精準,服務效能也會迅速提高。
當前,各地類似聚焦矛盾、解決問題的指數圖不少。比如,有的地方推出“效能指數”,探索對各部門政務服務情況“精準畫像”,促進辦事體驗再升級、營商環境再提升;有的地方上線“訴求指數”數據庫,系統捕捉轄區內數萬家企業的個性煩惱、共性問題,力求精準助企紓困……這些指數圖的繪制、大數據的取得,無論是來自基層干部的走街入戶,還是對網絡民意的深入挖掘,都是實際調查而來的,彰顯了務實之風。對于解決各類民生問題來說,基層調查越是細致、深入,對各類信息、數據掌握越是全面、準確,就越能為謀劃工作、制定決策提供科學支撐。
從這個意義上說,“煩惱指數”既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創新,也體現了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要求。把用“事實說話”與用“數據說話”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把握社情民意,推動社會治理“見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亂”,這樣的探索值得鼓勵。
無論是近到眼前的突出問題,還是長遠到治本的制度建設,企業和群眾訴求里有辦實事的著力點,也有改革發展的切入點。對于政府部門來說,應自覺問計于民、問需于民,積極主動回應企業和群眾關切,聚焦影響企業發展的困難、制約企業發展的障礙、導致企業牽絆的問題;聚焦群眾關心的就業、教育、醫療、托育、住房、養老等領域的短板,完善解決民生問題的制度機制,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只有實實在在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才能讓企業和群眾的“煩惱指數”降下來,“幸福指數”提上去。 (作者:祝 偉 來源:經濟日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