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近日舉行的2023中新財經年中會“中國式現代化新金融服務”主題論壇上,與會專家表示,實現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創新要從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培育“寬容”的金融市場,打造金融助力科技創新的新模式著手。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曉晶表示,實現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需要解決兩個難題。
一是金融如何更好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民營經濟是實體經濟的重要力量,融資難題一直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在于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繼續發展民營金融機構,推動金融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和金融部門治理結構優化。
二是金融如何更好支持科技創新。“一個科技創新項目,要么投資者都不看好,無法獲得融資;要么投資者紛紛看好,導致獲得融資遠超項目當前發展所需,產生大量泡沫,監管部門只得出手抑制?!睆垥跃дJ為,破解這個難題的關鍵在于要讓大家意識到“金融是面向未來的”。資本價值取決于未來預期,科技也是面向未來的,發展過程伴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金融就是給風險定價的,這兩者有著天然的結合點,因此需要用預期來決定資產價值。金融體系以及監管機構要支持科技創新,讓“耐心資本”與“風險資本”齊頭并進。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表示,激勵企業創新需要“寬容”的金融市場,需要對失敗的高度容忍。田軒指出,存續期相對較短的風險投資基金,往往只能投發展比較穩定、商業模式比較清楚的中后期項目,通過包裝幫助其上市。存續期較長的基金則能夠投資早期項目,并慢慢培育扶植企業,允許其不斷探索試錯。研究發現,領投的風險投資對失敗容忍度越高,被投企業上市后的創新數量和質量越好。
在中國銀行研究院副院長周景彤看來,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金融服務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至關重要,當前亟待打造金融助力科技創新的新模式。對于如何實現體制機制創新,周景彤提出,應變革風險管理理念,開展科技信貸、知識產權抵押等金融產品的創新,加快投貸聯動等方面業務的發展和完善。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