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指出,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征。如何全面認識、正確看待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怎樣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經濟日報記者就相關話題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都陽。
記者: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面臨的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面對少子化、老齡化加速的趨勢,應從哪些方面改進完善經濟政策?
都陽:人口狀況是我國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基本國情,相對于經濟發展中的其他影響因素而言,人口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因素。因此,從人口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來看,應該把人口因素作為經濟發展的既定條件,通過不斷完善經濟增長方式來適應人口因素帶來的新格局。人口老齡化已經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要根據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方式,有針對性地應對。
(資料圖片)
首先,人口快速老齡化可能導致我國未來勞動力市場規模不斷縮小,從供給側持續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一方面,繼續挖掘現有的人力資源潛力,提高勞動參與率、降低失業率,對于提升人力資源的配置效率、保持勞動力市場規模非常必要,且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另一方面,從長期看,充分發揮價格信號和市場機制作用,促進勞動節約型的技術進步就顯得更加重要。這一點在過去10余年的經濟發展歷程中已經有很明顯的體現。
其次,人口快速老齡化不僅體現為總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斷上升,也體現為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年齡不斷增長。從國際經驗和我國經濟發展過程看,勞動者平均年齡的上升對創新的不利影響,制約了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因此,要深化創新體系的體制機制改革,在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情況下,以改革激發創新活力,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長期看,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提振生育率水平,對于抑制少子化趨勢、緩解人口老齡化壓力,也會有一定作用。從目前看,一些制約生育養育的關鍵矛盾還沒有解決,在這些領域持續發力,對于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和經濟可持續增長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記者:人口老齡化反映到就業問題上,表現為勞動年齡人口逐漸下降,而大齡勞動者、低齡老人同樣需要有質量的就業,應當從哪些方面補齊現存短板?
都陽: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逐漸加深,積極的就業政策體系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從以往僅關注勞動年齡人口群體,向生命周期的后期延伸。隨著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增加,特別是健康壽命的延長,一些剛剛進入老年階段的群體,仍然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因此,就業政策體系的改革應該對這一群體予以關注。
首先,要尊重企業和個人的意愿與選擇,企業和低齡老人之間要建立正常的勞動關系,才能確保就業質量。
其次,要改革相關制度,為低齡老人就業創造條件,例如建立富有彈性的養老金申領制度,針對低齡老年群體就業保護制度等領域的改革,很多工作還有待完善。
再次,要針對人口老齡化的新形勢,為低齡老人開辟新的就業領域創造條件,讓他們既可以通過就業提升生活質量,也可以為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作出貢獻。
記者:如何實現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的轉變,以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求?
都陽:經濟高質量發展必然依賴人才紅利。要獲取人才紅利,首先需要實現人口的高質量發展。我國居民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經顯著提升,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具備了收獲人才紅利的必要條件。隨著人口素質的提高,人口資源的優勢將得到有效發揮,會進一步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人力資本支撐。
其次,通過靈活、高效的勞動力市場,有效配置人才資源是實現人才紅利必不可少的環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切實降低青年群體的失業率,減少人力資本浪費。
此外,要促進有利于人才紅利發揮的產業結構變遷。新興產業往往是青年人集中就業的領域,要充分尊重市場機制的作用,減少不必要干預。(經濟日報記者 敖 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