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年來,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促進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通過促進縣域發展來縮小城鄉和地區差距。其中,促進縣域富民產業發展根本目的在于通過帶動就業以及農戶參與產業實現富民。2022年,55%的農民工在縣域內就業,90%以上返鄉農民工實現就地就近就業,脫貧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國農村居民平均水平。
縣域在發揮農民就業增收“蓄水池”作用的同時,農民就業創業反過來也能最大限度發揮縣域產業富民效應。我國各地實踐經驗表明,縣域富民產業發展與就業創業之間存在系統性、互動性聯系。
第一,以專業化產業分工奠定縣域就業基礎。隨著廣大縣域逐步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并且其產業結構逐漸升級,均質化、低水平同質競爭的傳統發展格局被打破。越來越多的地方結合本地資源特色和產業傳統,按照比較優勢原理選擇專業化分工,以及具有規模經濟和聚集經濟優勢的特色主導產業,并做大做強產業,進而實現經濟總量和就業增長以及勞動生產率提升。湖南省長期致力于發展縣域特色優勢產業,瀏陽市煙花產業年產值超300億元,帶動30萬人就業;安化縣黑茶產業年產值230億元,帶動當地10萬多群眾脫貧;邵東市打火機產業全球第一,帶動10萬人就業,近年來還通過吸引返鄉創業帶動了小五金產業的聚集發展;衡東縣發展土菜產業,2700多家餐飲企業實現12萬人就業。
第二,以發展產業體系促進就業規模擴張。各縣域在選定符合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后,需要進一步發展產業體系形成競爭優勢,通過產業擴張促進就業規模擴張。縣域特色產業的發展戰略包括延伸產業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產業集群等。河南省蘭考縣為治沙而種植的泡桐樹已發展成為“綠色銀行”,并進一步帶動當地“泡桐經濟”,其鮮明特征就在于形成了產業鏈不同環節緊密聯系、地域分工和聚集合理的產業體系。目前,蘭考縣依托泡桐資源形成了民族樂器和家居制造兩大產業集群,各自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民族樂器產業鏈從樂器制作擴展到展示、銷售、電商、物流、演藝、培訓等,相關企業近300家,很多是在村內創立的返鄉創業企業,從業人員達2萬人;家居制造產業鏈由智能家居制造業帶動木業和板業,甚至小麥秸稈也成為板材原料,相關企業已達1700多家,帶動8萬人就業。蘭考縣不僅建成了眾多一線企業入駐的恒大家居產業園,也在各鄉鎮建設了一批專業化產業園,實現當地資源的充分利用,帶動本地就業。
第三,以培育市場條件實現產業與就業良性互動??h域富民產業發展本質上是企業經營行為的結果,除了產業選擇本身要符合資源條件和區位優勢外,地方政府為產業發展創造基礎條件也能發揮有效的支撐作用。各地培育市場條件的具體舉措包括完善農村電子商務、生產道路和農田水利、產地批發市場、鮮活農產品存儲及冷鏈物流等生產性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和科技示范園區等,建設區域性專業市場更能奠定產業引領地位。黑龍江省海倫市以農業大數據平臺建設為抓手,輔以科技示范、優良品種“育、繁、推”一體化、金融保險、土地托管、農資購買等服務,全力打造大豆產業,全市大豆種植面積達281萬畝。陜西省眉縣重點打造獼猴桃產業,獼猴桃種植面積達30.2萬畝,獼猴桃產業覆蓋全縣90%的農戶,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來源于獼猴桃產業。當地在搭建產學研技術合作示范平臺、實施獼猴桃產業技術示范與科技入戶工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冷庫和倉儲物流體系建設、區域品牌及營銷體系建設、國家級獼猴桃批發市場建設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產業發展支撐。
第四,以積極就業創業服務促進富民產業培育。一般來說,鼓勵返鄉創業主要是為促進就業服務的,創業內容以自主選擇為主。但是地方政府如果能夠實施積極就業創業政策,使就業創業服務與富民產業培育相互嵌入,兩者便可以相互助力。蘭考縣將支持返鄉創業與民族樂器產業發展相結合,設立專項扶持資金,開展“互聯網+創業培訓”,構建多層次電子商務發展服務平臺,建設規劃返鄉創業特色園區和專業村,提供無息貸款以及創業綜合服務等,促進了民族樂器產業的快速發展。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依托傳統優勢家具產業,打造返鄉入鄉創業生態圈,發展家具電商、家具物流等新產業新業態,培育壯大家具全產業鏈,新增吸納從業人員近10萬人。貴州省正安縣利用了本地外出勞動力大量從事吉他產業的潛在人力資源優勢,通過吸引返鄉創業與發展吉他產業相結合,實現了年產銷600余萬把吉他的產業規模,直接帶動1.5萬人就業,還進一步向吉他產業與農業、教育、文化、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的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產業結構和布局、人口分布和流動以及城鄉關系正處于快速變動之中,縣域富民產業發展仍面臨一些挑戰。為提升縣域富民產業培育成功概率并促進農民增收,各地要認識到縣域富民產業和就業創業各有其客觀規律,它們之間應是相互促進的關系,不能僅將前者視為后者的手段。這樣一來,各地在培育富民產業時可以更多側重于培育市場條件和產業基礎設施,使創新創業成為產業發展的動能,把提升人力資源水平作為實現當地產業升級和就業增收的重要手段。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貧困與福祉研究室主任檀學文)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