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前,45歲的張凱(化名)在招聘網站上投遞了今年以來第87份簡歷,等了幾天,依舊石沉大海。心灰意冷的他最終加入外賣行業,成為一名外賣騎手,現在每個月有五六千元的收入。
之前,張凱是北京一家中小企業的高管,月薪2萬元。去年年底離職后,本以為能輕松找一份和原來相當的工作,甚至收入更高的工作,不料事與愿違。
“我以為自己還年輕,而且工作經驗豐富,有優勢。而招聘企業覺得我年紀太大,不好管理,盡是劣勢。”張凱無奈地說,面對殘酷的現實和生活的壓力,他選擇了妥協。
從曾經的“張總”到外賣小哥,道不完的是人到中年找工作的艱辛。
多位勞動法專家及企業人力資源負責人近日接受《法治日報》記者采訪時說,隨著人口老齡化,大齡人員的再就業問題值得高度關注,解決中年人找工作難的問題,需要有關部門出臺針對性強的政策引導、加強培訓,需要企業提升社會責任感,也需要求職者提高自身能力和放平心態,多方面推進形成合力。
大齡人員再就業難
無比焦慮身心俱疲
前不久,一則新聞讓張凱感同身受——上海48歲的王先生給當地政府寫了封求助信。王先生高學歷,曾任職外企高管,但失業3年求職無門,靠微薄的失業金和偶爾掙到的咨詢費勉強度日。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找不到工作日子難過,一系列因素擊中了不少人的痛點和軟肋,引發社會強烈關注。
后來,上海松江區就業促進中心回復:情況屬實;已安排就業援助員和職業指導師進行跟蹤對接,通過協助辦理求職登記、指導完善簡歷、推薦崗位等,幫助王先生找到一份民企市場部副總的工作。
“年齡這一塊,企業的關注度還是比較高的。我們也在不斷地溝通協調,希望有一些崗位能夠給到年齡稍微偏大一點的人。如果求職者的能力等各方面能夠符合要求,也希望企業能放寬一點入職條件。經過我們的協調,也有一部分企業會在這塊有所放松。”該中心負責人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說。
張凱和王先生的境遇,很多人都遇到過。
據公開資料,2020年2月至9月,在智聯平臺投遞簡歷的35歲及以上求職者同比增長14.9%,增速為35歲以下求職者的兩倍以上;其中,35歲至49歲求職者同比增長13.5%,50歲及以上求職者同比增長32.4%。
2020年12月,中央財經大學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人力資本報告2020》顯示,1985年至2018年間,中國勞動力人口(包括學生)的平均年齡從32.2歲上升到了38.4歲。
而此前有一項第三方調查顯示:年齡已經遠遠超過了學歷和性別,成為影響人們就業的第二大因素;有81.6%的受眾認為受年齡因素影響最大的是下崗再就業者。
記者近日在北京、天津、安徽等地調查采訪,多位中年受訪者向記者吐槽:很多招聘啟事里,都會設置一道年齡線,不接受40歲、45歲以上的求職者,有時甚至不接受35歲以上的求職者。
“在不少人看來,40多歲還在找工作,要么意味著落魄,要么意味著折騰。”45歲的天津求職者陳先生說。
“賦閑在家,無比焦慮,身心俱疲。”51歲的安徽人劉先生向記者回憶起自己近一年的找工作經歷,不禁感慨道。劉先生以前在行政機關開車,妻子在家給女兒帶孩子,女兒女婿工作一般,自己去年7月離職后應聘處處碰壁,“我去人才市場,有的企業一聽我50歲了,連簡歷都不收”。在掙扎了近一年后,他經熟人介紹才找了一份給企業開車的工作。
北京人鄭適(化名)從事IT工作,失業前在企業做到了高級工程師,年薪30萬元出頭。入職10多年來他多次跳槽,之前都很順利,結果這次栽在了不斷增長的年齡上,“簡歷掛出去沒有回應,找朋友幫忙內推過,企業嫌40歲年齡太大”。這幾天,鄭適正考慮要不要轉行的事。
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院長范圍看來,在人口紅利趨減、老齡化的情況下,中年人求職問題應當引起重視,要為中年求職者爭取更平等的再就業機會。
“中年人失業后再就業問題是長期存在的,是很多國家都存在的社會問題。隨著我國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已經到了必須要系統性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了。”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法學院副教授張麗云說。
企業需要講求成本
求職者應放平心態
張凱至今還不太明白,自己從業20年,在相關領域經驗豐富,人到中年,為人處世也相對成熟,聘任的崗位也不是體力活,“怎么就沒有人要呢”?
在企業從事人事工作8年,張帆見過太多因為年齡問題被拒之門外的求職者,也見過太多因年齡問題被“結構優化掉”的員工,“企業不是慈善機構,他們需要講求成本”。
在一知名全球管理咨詢公司從事10年人力資源工作的趙琦對網上的一個“段子”印象深刻:10個招聘信息中,有8個招聘要求應聘者35歲以下,其余2個招聘則要求只招應屆畢業生。
“這一定程度反映了現狀。40來歲,有能力有資源的人換工作,基本不會走社會招聘渠道;反之,大概率不是企業需要的人才。企業招聘,特別是基層崗位、初級崗位,肯定是以年輕人為主,年輕人可塑性強,沒有家庭負擔,也容易管理。”趙琦直言不諱。
今年4月,自稱某公司管理人員的網友在“19樓”(互聯網社區交流平臺)發帖稱自己拒絕了一名36歲來應聘java程序員的求職者,引發人們熱議。
該網友說,雖然這名求職者經驗豐富,能力上綽綽有余,條件和崗位相對匹配,但認真考慮后還是拒絕了。該網友給出了理由:超過35歲,工作起來沒有年輕人拼,工資要求過高,有自己的主見不容易被“忽悠”。總而言之就是性價比不高。
張麗云長期關注中年人再就業問題,她總結了中年人再就業難的兩個因素:
一方面,一些企業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缺乏社會責任感。公司法規定,企業應當履行社會責任,但一些企業只考慮經濟利益,設置崗位和招聘時就給年齡劃定紅線,涉嫌年齡歧視。
另一方面,一些中年求職者確實預期高、要求高、不太好管理。有的中年求職者覺得自己完全可以勝任這項工作,甚至覺得大材小用了,進入企業后對部門領導特別是年紀比較輕的部門領導,可能出現不服管理的情況。
對此,范圍也頗為認同。他進一步分析說,對企業而言,經濟成本是一定會考慮的,同樣一件工作,年輕人對薪酬的預期一般要比中年人低,企業自然希望雇傭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年輕人。此外,中年求職者往往跟企業的匹配度不高,很難在企業內部找到相應的崗位和級別與其匹配。
天津一位從事就業指導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中年人找工作難,除了企業原因外,有些求職者也要認真找找自身原因,有的求職者從體制內到體制外,有些方面不適應;有的求職者能力水平一般,期望值又太高,要求薪酬和職位都不能低于原來的工作,找了幾個工作都不滿意,沒干幾天就辭職了。“求職者也要放平心態。”他說。
政策引導加強培訓
立法保護平等就業
中年人失業后再就業,出路在哪里?
實際上,為破解這一難題,各地各部門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實踐。
多年前,國家就推出了“4050政策”,即女性年滿40周歲、男性年滿50周歲,沒有單位給其交社會保險的靈活就業者,都可以申請并參加國家給予的社會保險補貼。
近年來,江西南昌、四川攀枝花、湖南株洲、云南楚雄等地紛紛推出助力“4050”人員再就業的系列舉措,通過出臺優惠政策幫助“4050”人員自主創業、鼓勵各類企業吸納“4050”人員就業、開發公益性崗位安排“4050”人員就業等,有效解決了一批大齡人員的就業問題。
張凱提出,中年求職者需要更多、更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有的人在一個單位工作了一二十年,工作方式、節奏都比較固化,對當下的就業形勢和企業需求也不太了解,需要有針對性的培訓和指導。同時,很多中年求職者相比剛入職的年輕人,在經驗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由于信息不暢通導致失去了一些機會,希望相關部門建立平臺,打通信息壁壘,讓求職者和用人單位更好地銜接、溝通。
平等就業是公民最重要、最基本的生存權利,應當受到法律保護。張麗云指出,廣義上的勞動法對中年人的就業問題沒有更多關注或傾斜性保護。勞動法雖然指出了“就業歧視”問題,但只有保護勞動者平等就業權的原則性條款,沒有禁止年齡歧視的具體規定。因此,首先要在法律和政策上關注這一群體的利益,給予一定的傾斜性保護。
“相關部門要加強對中年就業人員的培訓,除了提升業務能力外,還要加強疏導,讓他們適當降低對薪酬、崗位的預期,放下身段、加強學習,做好融入新集體、新企業文化的準備。”張麗云說,同時,也要加強對企業的宣傳、培訓和引導,企業應把社會責任落實到制度上,解決一個中年人的就業問題,可能解決的是一個家庭的生存問題。
“在一些國家,相關立法規定,就業時如果把年齡作為篩選條件,就可能構成歧視。我國也可以考慮把年齡歧視問題放到立法或司法討論的范圍之內。”范圍說。
范圍建議,通過加強政策引導,如政府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對聘任中高齡就業者的用人單位給予一些補貼,并建立失業保險基金等以此解決和穩定中高齡人員就業。同時,要考慮分類分層的問題,對于就業困難的中高齡求職者,要區分學歷、能力等,針對不同人群的特點進行不同的政策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