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99.8%的脊椎動物,都具有上頜與下巴,被統稱為有頜類。那我們的下巴是怎么演化來的呢?最近,來自重慶的一塊全新的、保存完整的志留紀有頜魚類——袖珍邊城魚化石,為解開這個謎題提供了重要的新證據。相關研究成果已于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上。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等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在重慶秀山地區發現了這塊重要的化石。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朱敏介紹,在4.23億年前的志留紀晚期,華南古陸漂泊在赤道附近的大洋之中,而秀山地區當時位于華南古陸北緣一個比今日渤海還要大的內海中。“河流在這里匯入內海,帶來了大量養分,河口和灘涂的半咸水中生長著大量的原始植物,其間生活著無頜的盔甲魚類、海蝎和最早的有頜魚類。”
據介紹,袖珍邊城魚屬于全頜盾皮魚類,這是一類中國特有的早期有頜魚類,與包括人類在內的現代有頜脊椎動物的起源密切相關。此前的研究中,科學家認為,人類頜骨的起源與演化,可以追溯至全頜盾皮魚類。
而此次研究發現,袖珍邊城魚的下頜邊緣頜骨與全頜盾皮魚類的邊緣頜骨十分相似,但其內側又有發達的口內葉,其上可見5個較大的圓錐狀齒,這些齒的生長和排列模式與更原始的盾皮魚類的齒突相似。
朱敏表示,這些更原始的特征表明,袖珍邊城魚處在一種演化的“過渡階段”,它的發現為探索更早期的盾皮魚類與人類頜骨的起源和演化關系,提供了重要實證。由此,人類的頜骨可以向前追溯到更原始的盾皮魚類。
“袖珍邊城魚化石只有2厘米長,活著時整條魚可能也只有約4厘米長。雖然體型很小,但從頜骨和牙齒看,它可能是十分兇猛的袖珍掠食者,以生活環境內的其他小動物為食。”朱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