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中下旬部署全面開展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核查工作后,教育部近日又印發通知,決定嚴格核查各地上報的就業數據。
此次核查的重點是:按就業統計指標內涵,核對分類統計信息;核實“學信網”上畢業生反饋存疑信息;核實用實習單位頂替就業單位、畢業去向中“其他形式就業”比例失實、就業證明作假等違規行為。
核查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數據的真實性,是教育部的一項常規工作。今年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達到874萬,比去年增加40萬,加之受疫情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可謂難上加難。為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題,今年5月,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6部門共同啟動2020屆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百日沖刺”行動,推出了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十大專項行動。教育部要求核查各地上報的就業數據,既是掌握各高校畢業生的真實就業情況,也是檢查今年各項促就業行動的實際效果,以使幫扶高校畢業生就業更具針對性。
對于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社會輿論一直有質疑。如高校公布的就業數據注水、虛報,存在學生“被要求就業”(扣押畢業證,要求學生拿簽約就業協議來換)、“被就業”(學生沒找到工作,學校就與學生簽訂虛構的就業協議)等。針對這些問題,教育部高校學生司日前發出的“開展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核查工作”通知中,提出堅決杜絕虛假簽約、被就業,以及就業率摻水、造假等問題,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確保就業統計工作真實準確。
確保就業統計工作真實性,需要地方教育部門、高校充分認識到就業數據真實性的重要意義。在有的地方教育部門和高校看來,就業數據事關地方教育形象和高校的直接利益,真實但不好看的就業數據,會產生負面影響。比如高校招生,其他學校公布的專業就業率數據,都是95%甚至100%,如果一校真實公布就業率只有70%,學生、家長在報考時就會猶豫了。于是大家所見的是,哪怕就業形勢再嚴峻,各校公布的就業率數據都是頗為好看的。
這還和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的統計發布機制有關。目前統計發布就業率數據,是由高校自行統計,上報上級主管部門,由主管部門審核發布。由于一地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事關當地教育的形象以及當年就業工作成效,因此,對于高校上報的數據,上級主管部門往往并不進行嚴格審查,因為如果就業數據低,就意味著就業工作沒做好。
真實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不僅可以反映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還可以作為調整學校教育教學、專業設置的依據,虛假的畢業生就業數據,不僅對當年的畢業生就業不負責,也會掩蓋學校辦學存在的問題,導致大學辦學與社會需求脫節,并影響決策部門對就業形勢的判斷,還會誤導大學生。
今年6月,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通過學院微信公號公布了一組數據,截至5月25日,該院本科生就業率為35.17%(其中簽約率僅14.48%)、研究生就業率為48.53%。這一數據相比往年的就業數據,可謂“腰斬”,但是,學校坦誠公布數據,并倡議校友為今年畢業生找工作伸出援手。這絲毫不影響學校的形象,反而因真實公布就業數據,一切為了畢業生更好就業的態度,得到了網友普遍點贊。
對于今年的大學畢業生就業來說,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招聘方式,都受到疫情的影響。不過,疫情也給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回歸真實提供了一個契機,社會輿論也不會指責高校就業率差,而是會感同身受,形成全社會的合力來應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題。
另外,鑒于疫情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實際影響,關注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不能還像往年一樣重點關注畢業離校時的初次就業數據,而應該關注畢業之后半年、一年,以及中長期就業情況,并為之建立跟蹤服務機制。
重點關注畢業離校時的就業率,讓高校把所有就業工作的重點,都集中在畢業前這一階段,這還會影響畢業這一年正常教學工作的開展。而從畢業生的實際就業情況看,畢業后半年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普遍會比畢業離校時的初次就業率提高20個百分點,還有三成左右的畢業生在畢業后半年內換工作。今年這一情況可能更明顯。
畢業后半年、一年的就業情況,更接近真實的學生就業情況,這也要求高校把就業服務工作延伸到畢業后,利用校友網絡,給畢業生就業提供持續的幫助、服務,也建立起畢業生和母校緊密聯系的紐帶。(熊丙奇)
標簽: 畢業生就業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