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部門到一家企業檢查消防設施,發現水帶有破損、漏水。按照規定,經營場所消防器材有損壞,應當責令責任單位改正并處以罰款。但這家企業卻并未收到罰單,這是為什么呢?”近日,在上海市司法局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消防救援總隊總工程師談訊說起一件與“罰款”有關的執法故事。
原來,這家企業之所以沒有被罰款,得益于去年3月上海市司法局和市場監督管理局、應急管理局聯合出臺的《市場輕微違法違規經營行為免罰清單》。這份清單規定,像“滅火器材損壞,每層不超過1個,且能當場整改”這樣的輕微違法違規行為,可以免于行政處罰。清單實施一年多來,上海市行政執法單位共適用“免罰清單”對900多個市場主體免予處罰。
之所以要出臺這樣一份清單,源于上海多個部門對市場主體經營情況的調研。“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很多輕微違法行為的主體都是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企業,這些企業設立時間不長,合規意識較弱,一些違法違規行為都是初犯且多為無心之失,嚴格處罰雖然可以提升企業的安全意識,但難免會對初創期企業造成影響。”上海市司法局局長陸衛東說。
我國行政處罰法規定,違法行為輕微并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處罰。但在實踐中,一線行政執法人員卻不敢作出免罰處理。一來什么樣的違法行為是“輕微”,法律并無明文規定,執法人員不敢擅作主張;二來,行政管理部門也擔心一旦“不予處罰”,會被認為是“行政不作為”。
為解決這一問題,上海市司法局會同市場監督管理局、應急管理局在廣泛聽取企業意見的基礎上,仔細梳理了行政處罰法中“不予行政處罰”的通行規定,以及近20部單行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對違法行為進行精細劃分,形成了這份免罰清單。
“免罰清單的核心是行政處罰裁量中‘不予處罰情形’的具體化、明確化。”陸衛東說,“不予處罰”是行政機關擁有的自由裁量權之一,這份清單明確規定了可以免罰的具體情形,為“不予處罰”提供了法律依據。
“不予處罰”有了細化的操作規程,行政部門也就有了將包容審慎監管落在實處的底氣。今年4月,上海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上海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將“明確輕微違法違規經營行為的具體情形,并依法不予行政處罰”寫入其中。
在第一份“免罰清單”的基礎上,今年以來,上海又先后制定了《文化市場輕微違法違規經營行為免罰清單》和《生態環境輕微違法違規行為免罰清單》,3份清單覆蓋了市場監管、文化市場、生態環境、消防等4個執法領域,涉及廣告、合同、食品安全、產品質量、消防、藝術品經營、大氣污染、固體廢物污染等20余個類別,共計61項免罰事項。
標簽: 上海免罰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