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傍晚,當最后一場演出謝幕,巴·特魯木杰坐在回酒店的大巴車上,發了一條朋友圈:
“再見繁華的首都。再見北京的哥哥姐姐、老師以及朋友們,在你們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陪伴下,孩子們通過努力獲得了一生中最亮麗的榮耀,我們為他們感到自豪。下個月再見,北京的親人們!”
(資料圖)
一周前,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江格爾》少兒藝術團創始人巴·特魯木杰和他的20名小學員,與鄂爾多斯市12名非遺傳承人、44名歌舞演員以及鄂爾多斯民委工作人員等八十余人,在北京市蒙藏學校舊址暨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一處四合院里,組成臨時“大家庭”,開啟為期一周的內蒙古體驗區鄂爾多斯專題展。
↑巴·特魯木杰為小學員的樂器調音。
巴·特魯木杰來自新疆和靜縣。從新疆到內蒙古,再到北京,身為呼麥、江格爾及托布秀爾傳承人的他,雖然一直在路上,但始終有“在家”的溫暖。
“我外公曾是巴音布魯克草原遠近聞名的江格爾齊。一到他彈唱江格爾史詩時,我家的蒙古包便坐滿了人?!卑汀ぬ佤斈窘?歲起跟著外公學習《江格爾》說唱藝術。2022年2月,在內蒙古上過大學的他,受鄂爾多斯官方邀請,在烏審旗創辦了《江格爾》少兒藝術團。
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與藏族民間說唱體、長篇英雄史詩《格薩爾》和柯爾克孜族傳記性史詩《瑪納斯》,被并稱為中國少數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詩。
20世紀中期,《江格爾》曾在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鄂爾多斯烏審旗和鄂托克旗、錫林郭勒盟烏珠穆沁地區及赤峰市等地區廣泛流傳。
時至今日,《江格爾》在內蒙古的口頭傳唱已面臨失傳。
2021年,《江格爾》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鄂爾多斯加快口頭傳唱的搶救性保護工作。
在延續傳統的基礎上,巴·特魯木杰在教學中,將音樂、故事、語言、表演、律動、想象力、心理學、繪畫等元素糅在一起,開創了一種具有新時代風格的新型傳承保護模式。
“學習說唱,無論是語言表達、邏輯思維記憶力、精神層面、心理建設等各個方面,都能給予孩子們正面作用。”巴·特魯木杰說。
藝術團的另一位創始人烏陽嘎說:“這個藝術團的小演員平均年齡10歲,其中有不少是牧民的孩子,為了學習江格爾,他們每周從100多公里的牧區趕到烏審旗參加練習。”
目前,這支由20名8-12歲少年組成的藝術團,多次出鏡央視,在北京、新疆等地開展數十場演出,開始引發業界和學界關注。有觀眾表示,看到兒童版本的《江格爾》史詩彈唱作品后,“非常激動,吸收到了滿滿的遠古能量?!?/p>
↑《江格爾》少兒藝術團在北京演出。
“遠古能量”,正在汩汩釋放。
2022年,烏審旗開辦三期《江格爾》彈唱藝術公益課程及一期暑假集訓營,吸引了文化館藝術指導員、烏蘭牧騎專業演員、教師、行政單位工作人員等860余人參與。
今年3月29日,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與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簽訂共建《江格爾》文化傳承與創新基地戰略合作協議。
珍貴的《江格爾》史詩文化,在鄂爾多斯大草原漸漸生根發芽。
巴·特魯木杰和《江格爾》少兒藝術團的故事,是鄂爾多斯非遺傳承廣袤草原的一片葉、一棵草。
在鄂爾多斯,在非遺傳承這條長河里,更多的個體奮斗和政府的精心培育正在加速匯流。
↑鄂爾多斯民歌傳承人烏東花。
鄂托克前旗的烏東花,是中國第一代達爾罕哆欽(長調歌王)扎木蘇的孫女。如今,57歲的她,也成了鄂爾多斯民歌傳承的“活水源頭”。
作為鄂爾多斯民歌傳承人,多年來,烏東花在家鄉及周邊地區傳授民歌技藝,培養了近2000名新生代鄂爾多斯民歌手,“有的學生也成了傳承人。”
傳承,奉獻,東勝區的孟根梢吉也有相似的人生軌跡。
↑鄂爾多斯民族服飾文化自治區級傳承人孟根梢吉。
55歲的孟根梢吉,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鄂爾多斯民族服飾文化自治區級傳承人。從13歲拿起針線,40余年里,無數件蒙古族服飾、蒙古族頭飾、手工刺繡,在她手中大放異彩。
這些年,不僅她的生產車間常?!氨瑔巍?,慕名前來找她學習的人也越來越多,漢族同胞占了很大比例。
于是,孟根梢吉在當地和周邊辦起免費培訓班。十多年里,經她培訓的近1000名學員或自己創業,或在蒙古族服裝服飾店就業,為鄂爾多斯民族服飾文化傳承補充了大批年輕血液。
一張巨幅紅紙,無數鏤空的線條,56個人物風格迥異,石榴樹下,歌悠揚、舞翩躚。一幅以各民族和諧共榮為主題的剪紙作品靈動飛揚。長篇幅剪紙作品《石榴樹下幸福大家庭》下,被稱為“趙大剪”的作者趙美玲正現場表演她的巧手技藝。
“我想用這幅作品表達我對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美好祝福?!壁w大剪參展的同時,還見縫插針地趕制一批深圳世紀琥珀博物館訂購的龍主題剪紙作品。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剪紙(達拉特旗紀事剪紙)代表性傳承人,8歲師承祖母學習民間剪紙藝術,執剪五十余年,西北部農牧民生存、繁衍、奮斗,各民族團結共榮,這些場景成了趙美玲源源不斷的創作源泉,也由此誕生了她的代表作,140米巨幅長卷剪紙《農民紀事圖》。
↑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剪紙(達拉特旗紀事剪紙)代表性傳承人趙美玲。
巴·特魯木杰、烏東花、孟根梢吉、趙大剪,是鄂爾多斯非遺傳承的鮮活拓片,也是中華民族親如一家的時代剪影。
幾千年來,鄂爾多斯刺繡、服飾,以杭州絲綢、絲線為原料;鄂爾多斯奶茶,以湖北磚茶為原料;鄂爾多斯特色飲食,滲透了各民族融合特色。
為了守護歷史的“原汁原味”,近年來,鄂爾多斯市非遺保護工作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為方針,秉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通過成立機構、完善政策、豐富保護方式等措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在鄂爾多斯市,市文化館為短調民歌、皮雕、馬頭琴演奏等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免費提供傳習場所,并開展公益課收徒傳藝;烏審旗定期舉辦“烏仁布斯貴”傳統刺繡、服飾、馬海制作等傳習班,現場傳授技藝;東勝區、準格爾旗、杭錦旗等旗區以社區為載體,經常性開展漫瀚調、二人臺、古如歌等傳藝傳播活動,讓居民和游客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
今天,在鄂爾多斯多達530項各級非遺項目綿延傳承的背后,不僅有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張帆扶舵,也有無數“追夢者”“守護者”前仆后繼、奮力擊楫。在鄂爾多斯大地上,非遺讓民族團結這棵“石榴樹”錦上添花。
鄂爾多斯市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說起做好民族工作的經驗,鄂爾多斯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民委黨組書記、主任特古斯表示,“要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牢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色,大力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和文化遺存,深入實施‘三項計劃’,形成獨具特色的創建工作格局,有形有效有感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全力打造具有鄂爾多斯特色的示范樣板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升級版?!?/p>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