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文/李洪彬
李振生老師的新作《開魯農耕民俗》令我耳目一新,感悟頗深。全書共分農業生產,能工巧匠,衣食住行,風俗民情,民間故事等五個欄目,共五十一篇。一本不足兩百頁的小冊子,將開魯從建縣至四五十年前鄉野村屯的屋里屋外、家里山上、生活所需、風土人情等方方面面條理清晰地一一講述。正如方綱先生所言:“世上的味道很多很多,只有泥土的味道,才是人們總也品味不盡的。李老師這本書里到處都流淌著泥土的味道”。筆者由此認為,《開魯農耕民俗》確是一本難得的開魯地區農耕民俗方面的百科全書。
讀罷掩卷,筆者有兩點體會:一是書中的《從前種地那些事》《放?!贰恫却蚬稀贰睹H拉水車》《攢繩子》《編筐窩簍》《脫坯打墻》等多篇文章既反映了當時農村的生產方式、生產力現狀,又是作者親身經歷和實踐特有感悟的精辟總結,字里行間散發著泥土的清香,這恰恰說明作者是一個體驗生活、眷戀生活、把握生活、了解生活、充實生活、熱愛生活的人。他能把過去生活中經歷過的人和事,用語言文字串聯起來,分門別類,并著書立說。這就是作者的過人之處,值得我們學習之處。正因如此,他的文章在謀篇布局上,雖然沒有成本大套鋪墊和四梁八柱宏偉的框架,但讀后卻能入心入腦,很接地氣,耐人尋味,常有一種濃厚的親近之感。例如《忘不了媽媽做的實幫納底鞋》一文中,雖沒有一句寫媽媽做實幫納底鞋的辛苦,卻從側面的描寫中體現和襯托出母親的艱辛和慈愛,勾起讀者豐富的聯想,使人回味無窮??傊?,筆者認為本書語言樸實無華,故事情節趣味橫生,敘事條理清晰明了,思維邏輯客觀實在。
二是鄉土氣息濃厚。《開魯農耕民俗》一條主線貫穿全書。整篇都在講述廣大農村和農民身邊的人和事兒。正如王才老先生所說:“李振生老師的這本《開魯農耕民俗》不是文學作品。是在記述和研究開魯地域的方俗,方俗就是一個地方的習俗,是一個地方固有的風俗習慣,具有鮮明的地方性?!遍_魯的地方性有史以來就是農業縣。突出的特點就是農業、農村和農民。作者就是以農耕民俗為切入點構成本書的主要內容。例如《請年過年和拜年》《高蹺秧歌》這些文章很具有代表性,如實地再現了當地傳統的過年文化。對于今天的青年人而言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對于繼承和發掘當地文化遺產起到了推動和保護作用。就本書的文采來說,筆者認為雖說寫的是農耕民俗,但內容卻不俗,相反它帶有“異”和“新”的基因,如一桌農耕民俗的文化大餐展現在讀者面前,五十一篇文章就是五十一道民俗文化大餐,葷素搭配,色味香俱全,讓讀者盡情地吸收全新的帶有鄉土氣息的營養,并能捕捉到從其他同類書籍中看不見的文化內涵。筆者雖大半輩子生活在農村,但對于一些農具固有的名稱和民謠的由來,還是從本書中才學習和知曉的。這對于筆者來說,倒是新鮮得很。書中提到的農具名稱如:鎬牉、梨千金、瞎摸、稠、木瓜等。民謠如:“不怕頭遍晚,就怕二遍攆”;“騎著青龍馬,手使鉤連槍,斬草兵百萬,累得臂痛腰酸,頭上抹一把,汗珠甩下一片”;“三百六十行,最好放牛羊,冬冷找陽坡,夏熱找陰涼”等等。
農業民俗是人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物質文化現象,反映了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生產經驗等方面的模式化行為。而農耕民俗從具體民俗現象看,它是包括植物種植和動物養殖在內的農作民俗。筆者以為,與其稱本書為《開魯農耕民俗》倒不如說是《開魯農業民俗》更為貼切。全書反映了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生產經驗等物質文化現象,已超出了植物種植和動物養殖方面的范疇。這是筆者個人一點不成熟的看法和認識。當然,無論是“農耕民俗”也好,“農業民俗”也罷,把它定為此類知識的百科全書并不為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