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多地近2周來持續受到酷暑的影響,有些地方的氣溫甚至超過了50攝氏度。近日,又有4名乘坐火車旅行的乘客因為“無法忍受的高溫”而不幸死亡。
|
印度首都新德里近日天氣狀況(含未來幾日預報)
印度大部分地區近來天氣悶熱,拉賈斯坦邦氣溫更是超過了50攝氏度,達到了50.3攝氏度,只比最高紀錄51攝氏度低一點點。據悉,有許多人都因中暑喪生。
|
上海最近的溫度(來自google)
德里最近的溫度(來自google)42℃還算是比較低的......
作為一個靠近赤道的南亞國家,印度出現高溫并不是什么新鮮事。
不過這樣的極端高溫還是不多見,印度人紛紛上網抱怨過不下去了。
6月4日,拉賈斯坦邦小女孩在49度高溫下搭起了床板遮蔭工作
文 | 蘇摩大大
本文摘編自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ID:diqiuzhishiju),原文首發于2019年6月6日,原標題為《50℃!印度人快要撐不住了》,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誰決定了印度氣候
印度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要概括這樣一個巨大國家的氣候條件并不容易。
不過我們仍然可以找到對印度氣候影響最大的幾個地理因素,通過它們的變化來詮釋印度的氣候變化。
可能與印度給人的熱帶濕潤的印象不符在印度西北部也有著巨大的沙漠-塔爾沙漠(印度大沙漠)(圖片來自wikipedia)
印度所在的南亞次大陸是歐亞大陸向正南方伸出,插入海洋的一個板塊,在東西兩面都臨海。再加上靠近赤道的緯度位置,讓印度成為了受北半球季風帶影響最深的大國之一。
夏天在赤道附近形成的高氣壓帶,為印度儲備了強大的氣流和充沛的水汽。
但氣流要形成大風,必須有高氣壓帶向低氣壓帶轉移的路徑。印度西北部塔爾沙漠上空,就正好是一個低壓帶,印度洋上的水汽得以穿過整個印度向北移動,為各地帶來雨季。在印度南部的沿海地區,由于沿海平原背靠東西高止山脈,水汽截留效果甚至比真正的熱帶國家更好,降水更多。
不過若是沒有阻擋,季風會在高原上席卷而過,無法全部轉化為雨水。而對印度來說幸運的是,北方的喜馬拉雅山脈正好扮演了這個阻攔者的角色,足以將來自印度洋的水汽全部攔截,為北方地區帶來充沛的降水。
當然,高山攔住了水汽,也攔住了空氣污染
喜馬拉雅山脈這一次又扮演了極地冷空氣的阻攔者,不讓強冷空氣南下,保障了印度冬季的氣候也相對適宜。
而到了冬季,塔爾沙漠上空便會形成高壓帶,季風向南進入海洋,整個冬季就顯得極為干燥。冬夏兩季旱澇不均,是印度的常見情況。好消息是,
比如班加羅爾全年溫度差別不大,降水量差別很大(圖片來自wikipedia)
事實上對印度文明起到至關重要哺育作用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也是這種海陸關系的產物。所以印度也被認為是一種季風文明,若是沒有海上來的降水,以及冬季適宜的氣候,這個地區很難誕生出悠久精妙的文明。而印度洋、塔爾沙漠、喜馬拉雅山脈這幾處關鍵地理元素保障了印度的季風氣候。
說完了印度的季風國家屬性,就可以用季風思維來分析今年的反常高溫了。
季風帶來的降水,不止能形成河流,為生命提供養料,更有降溫的效果。所以當高溫和季風同時出現的時候,印度的生活還沒有那么難熬,實在熱得受不了了出去淋個雨也就舒服了。
來給你熄熄火......(圖片來自wikipedia@NOAA)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印度北方人就會上網抱怨天氣太熱。
不過由于季風是由南向北進軍,雨水對印度各地的影響是漸次的,一般來說入夏和南方進入雨季基本同步,而北方則要滯后幾天。這幾天的時間,就是印度北方一年里最難熬的一陣。雖然實際體驗不同,但其遭人嫌棄的程度相當于中國南方的回南天或者黃梅天,
50度的天只能磨刀霍霍向冰塊了(圖片截自youtube)
除了南北方的緯度差異以外,海拔對氣溫的決定權也是很重要的。印度最北邊的喜馬偕爾邦、北阿肯德邦是河谷向世界屋脊過渡的地區,而隨著海拔的升高,溫度也會降低,所以一直是印度北方人夏天避暑的勝地。
喜馬偕爾邦的溫度也高達40℃以上,尋常的季風和海拔理論已經無法解釋這個現象了。
但今年的熱度實在是有些不同尋常。往年只持續幾天的高溫今年將持續10天以上,
熱得印度人出行武裝到牙齒(圖片截自youtube)
2
厄爾尼諾折騰忙
根據印度氣象部門介紹,今年季風比往年遲到了一周,6月6日才能抵達印度南部,要進入北方的嚴重高溫區更是還需要幾天。
季風來臨前的季風云(圖片來自wikipedia@Enygmatic-Halycon)
給牲口喝的水也是三天一添,生怕浪費。
事實上現在印度北方在陽光炙烤下缺水現象已經很嚴重了,多處河流湖泊的水位嚴重下降,用水困難開始凸顯。在干旱最嚴重的馬哈拉施特拉邦,農民們不得不從鄰村手動運水,所有人都減少了洗澡洗衣服,
而在擁擠的首都新德里,中暑病人也開始增多,伴隨著高溫天常見的脫水、精疲力竭、皮疹等疾病。印度政府已經提醒市民不要在最熱的時間段出門,首都生產生活秩序受到了嚴重影響。
這一切都和厄爾尼諾現象脫不開干系。
1997年由TOPEX/Poseidon衛星觀測到的厄爾尼諾事件南美和北美赤道區域海岸外的白色區域暗示暖水匯集(圖片來自wikipedia)
今年年初,中國國家氣候中心確認,2019年將會是一個“厄爾尼諾年”,也就是說厄爾尼諾現象今年將持續5個月以上的時間,在全世界范圍內帶來各種異常氣候。
1945-2019頻繁的厄爾尼諾(圖片來自wikipedia)
厄爾尼諾的背景我們就不贅述了,只說它的結果:它將會逆轉太平洋(601099)面上的氣流方向,將原本從東太平洋向西太平洋吹的季風改為從西太平洋向東太平洋吹。這將會降低太平洋西海岸上空的水分和氣溫,使東亞陷入干旱,而在另一側習慣了干旱少雨的美洲西海岸形成高溫和強降水,造成洪澇災害。
干旱發生時哈爾邦的某河流河床暴露(圖片來自wikipedia@Hyougushi)
厄爾尼諾現象一到,這兩個好東西就都沒了。
說一個讓吃貨想哭的厄爾尼諾惡性后果吧。南美西海岸大國智利有兩大特產:一個是由冷水流上涌形成的超級漁場里的魚,另一個是陸地上因干旱和晝夜溫差大而特別大顆甘美的車厘子。
還沒實現車厘子自由它就沒了,沒了,了(圖片截自youtube)
這本是發生在太平洋沿岸的氣候異常,生活在太平洋西岸的中國人往往也只強調厄爾尼諾對東亞的影響。但世界氣候是一體,厄爾尼諾現象持續期間,不可避免地也會影響其他地區,其中就包括離西太平洋不遠的印度。
隨著西太平洋上空的空氣向美洲移動,印度洋上空的空氣也會向東移動以填補其留下的空白。緊接著,在印度洋上空出現的氣團缺口,就會拉動中亞的干熱空氣向南進發,穿過更干旱的塔爾沙漠,橫掃印度北方。太陽炙烤、雨季不到、還有中亞熱空氣添亂,印度北方自然又旱又熱。
這在氣象上被稱為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現象(ENSO),經常是造成印度大災年的元兇。
3
更糟糕的還在后頭
當然厄爾尼諾現象對印度氣候的影響只是一個方面,印度氣溫逐漸升高本就是全球氣候變暖下體在當地的縮影。
1880以來的全球溫度趨勢(圖片來自climate.gov)
印度理工大學的一份研究顯示,1951年到2010年期間印度極端氣溫的出現頻率顯著增加,高溫季節的時長也顯著增加,幾乎每十年就要增加三天。即使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印度的高溫情況仍然是最嚴重的。如今在印度,每年3月到7月全國范圍的“熱浪”日(45℃以上)多達8天。在這些日子里,北方的氣溫只會更高。
2015年印度就曾爆發過熱浪,造成了2500人死亡,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
熱浪下工作的印度女子似乎自暴自棄了(圖片截自youtube)
而當高溫酷暑遇上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的糟糕年景,像馬哈拉施特拉邦南部和東部,卡納塔克邦北部,安得拉邦,西奧里薩邦,古吉拉特邦和拉賈斯坦邦,這類高度依賴季風和人工灌溉設施維持農業的地區,就徹底沒有抵抗能力,在接下來的秋收季節中坐等挨餓。
最嚴重的一次造成了500多萬人餓死。
1770年、1877年、1899年、1943年的印度都發生過大災荒,
1877年饑荒時的災民
(圖片來自wikipedia@british royal photography services)
當然以現代印度國家的調度能力,即使出現災年,保證災區群眾能有口飯吃還是能做到的,數百萬人死亡的慘狀并不會出現。但對于剛剛上臺的莫迪來說,在下一個任期的開端就遇上這樣的自然災害顯然不是什么好兆頭。
如果再加上北方大面積救災的消費,今年印度的經濟的走勢并不令人看好。
本來去年印度的經濟增長就已經失速,開始暴露莫迪政府在經濟改革方面的成效,
“好消息”也有一個。
還是根據印度理工大學的那份報告,雖然印度極端氣候天數在增加,極端氣溫卻并沒有升高。他們的分析結果是印度的霧霾緩解了極端高溫。
霧霾中新德里的行人(圖片截自youtube)
這是因為形成霧霾的氣溶膠顆粒大量懸浮在空氣中,吸收或者反射了太陽光,讓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水平明顯降低,限制了地面氣溫繼續升高。
但另一份報告顯示,印度每年死于空氣污染的人保守估計也有40萬。
污染到底治還是不治,真是個兩難的抉擇。
本文中除標明來源的圖片,其余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不能識別其來源,如有版權爭議,請聯系公號方。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瞭望智庫。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