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先有學生在滕王閣前齊誦《滕王閣序》刷屏,再有一撥撥外地大學生的“特種兵式旅游”,帶火了八一廣場、秋水廣場、摩天輪、魚尾洲公園等景點。連原本默默無聞的珠寶街、大士院等街邊小店,都成為年輕人眼中的美食打卡地。這個春天,見證了新晉網紅城市南昌的高光時刻。今年,隨著一撥撥省內外游客紛至沓來,南昌正煥發出文化旅游中心城市的新魅力。
短短一年時間,一躍成為網紅城市,流量的背后,潛藏著什么密碼?
(資料圖)
文化名城趁“紅”而上
滕王閣、秋水廣場、摩天輪……坐上網紅鐺鐺車探路南昌,便能領略滿城皆是景。
站在南昌的街頭拍一張美照發至網絡平臺,就能收獲網友的頻頻點贊。在南昌老城區走上一圈,大街小巷人頭攢動,令人不禁感嘆:“南昌真成了網紅城市?!?/p>
日前,同程旅行基于平臺大數據推出“五一”避峰小眾目的地榜單和實時熱門目的地榜單,為用戶出游提供參考。在“五一”旅游熱度飆升榜中,南昌進入TOP10,躋身網紅旅游城市。
事實上,南昌成為網紅城市要從今年正月初一那場全網刷屏的煙花盛宴說起。絢麗的煙花受到矚目,照亮了一江兩岸的美景,從而拉開南昌“走紅”的序幕。據統計,當晚有3000多萬人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一同見證那場精彩紛呈的視覺盛宴。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前不久,一段百余名學生在滕王閣前集體背誦《滕王閣序》的視頻在網絡上走紅。背誦《滕王閣序》免費游滕王閣活動熱度正不斷升溫,游客隨手拍攝的短視頻能夠成為傳播爆款的背后,展現出南昌厚重的歷史文化。
頻頻出圈的南昌,為游客奉上的不僅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的美景和“拌粉+瓦罐湯”的美食,更是這座城市厚積薄發、開放包容的創新表達,這離不開政府的主動作為。
圍繞“周周有活動、月月有新意、季季有主題”這一思路,今年春節期間,南昌精心策劃了300項文旅活動,其中新春煙花晚會、迎春花市、繩金塔廟會等活動獲得廣泛關注,在收獲超高人氣的同時,為提振消費市場、帶動經濟發展打造了強有力的文旅引擎,為南昌成為網紅城市打下堅實基礎。
年輕群體向“潮”而行
走過洶涌人潮,品味別樣生活。在八一廣場地鐵站3號出口,許多人站在馬路欄桿內與對面的江西省美術館“凹造型”合影;在紅谷灘萬象城仰拍南昌摩天輪,成為不少年輕人打卡新去處;夜幕下的繩金塔歷史文化街區燈火通明,不少游客換上漢服在特色街區錄一段小視頻;在秋水廣場,音樂噴泉伴著燈光,體驗一把浪漫告白……新潮的文化元素及其表達方式,是南昌吸引年輕游客的主要原因。
南昌出圈后,帶動了文旅產業發展,年輕游客除了去景點景區,還走進南昌人的日常。例如,船山路、珠寶街迅速成為網紅街區,這個在本地居民眼中的便民市場和背街小巷,被游客稱為“寶藏小吃街”。來游玩的大學生表示:“走一走老街,耳邊不時傳來南昌方言,別有一番風味?!?/p>
近年來,南昌市致力于強化省會潮流時尚屬性,以打造“四季”文旅節事活動為重點任務,開展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文旅活動,成效顯著。
在摩天輪下的鴻鵠里文化藝術中心,陸續舉辦音樂會、喜劇脫口秀表演、魔術秀、燭光交響音樂會、文化講座、露天樂隊、環境演出等一系列活動,成為網紅打卡地。此外,重新迎客的南昌融創樂園,以“七彩春天花花節”的形式,給游客帶來不一樣的娛樂體驗。
開業前夕,南昌武商廣場前的“微笑天使”江豚城市雕塑早早吸引了一大批年輕人前來打卡。武商集團副總經理汪斌告訴記者,這里不僅國際重奢品牌云集,還打造了南昌首家雙巨幕影城、藝術劇場和展覽專區,業態繽紛多元。
今年4月1日至2日在南昌歡樂象湖舉行的2023年南昌草莓音樂節,以及4月21日和22日舉行的薛之謙“天外來物”巡回演唱會,都是南昌持續打造系列時尚主題文化活動,彰顯年輕態城市文化新風貌的務實舉措。
順勢而為網紅長紅
人氣回歸,旅游復蘇,文旅融合深化……眼下的南昌,網紅城市的打造大有可為。但吸引人只是第一步,如何從網紅到長紅任重道遠。
在南昌市文廣新旅局市場科科長陳震看來,南昌之所以火爆,初始原因是消費者特別是大學生群體對旅游的需求。此外,南昌離武漢、長沙、福州等城市距離適合,高鐵通達,交通便利,幾個省會城市都有著龐大的年輕消費群體。
為了實現長紅,南昌市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近年來,南昌市著力打造滕王閣IP,大力發展歷史文化街區、夜經濟和美食經濟,已逐漸形成以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滕王閣風景名勝區、南昌拌粉、瓦罐湯為標識的城市旅游名片。
活動精彩紛呈,游客才能玩得盡興。青山湖區推出“青山湖針紡”文化旅游消費節,新建區開展“新建YOU好”——“五一”文旅消費季,東湖區舉辦“勝利路步行街·璀璨東湖季”……南昌各地謀劃組織了一系列文旅活動,不斷增強游客的體驗感,為網紅城市邁向長紅提供更多活力。
今后,南昌還將結合文明城市創建,深挖歷史文化資源,系統梳理城市歷史文化脈絡,歸納總結歷史建筑特色,以“繡花”功夫做好城市更新,讓舊街區活起來、旺起來,使歷史文化街區成為南昌的亮麗名片。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 康春華 文/圖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