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鋪轉讓行為司空見慣,有時出于多收轉讓費或者好心幫忙的心態,轉讓人會允許受讓人繼續沿用原來的營業執照。而一旦受讓人實施侵權行為或者發生債務糾紛,轉讓人卻不因“店鋪已轉讓”而一概免責。4月4日,徐州銅山法院公布一起剛剛審結的轉讓店鋪銷售侵權產品,商標權人要求原經營者共同擔責的侵害商標權糾紛案。
店鋪銷售“假西瓜”,商標權人維權
張某經營一家水果店,兩年前將該店鋪轉讓給王某,雙方未簽訂轉讓合同。為了盡快完成店鋪轉讓,張某允許王某繼續使用其營業執照。王某接手后,店內繼續懸掛張某的營業執照,亦沒有進行店面裝修及門頭更換。
2021年年底,徐州某農業公司經調查發現該水果店未經合法授權,在其銷售的西瓜上使用與原告擁有的商標近似的標識,隨即進行了證據保全公證,后將該水果店及實際經營者王某訴至法院,要求停止侵權行為并賠償損失等共計3萬元。
店鋪登記人張某覺得有些冤枉,當初自己是為了讓店鋪盡快完成轉讓,完成轉讓后,自己跟店鋪再沒有瓜葛,店鋪的實際經營者是王某,不應承擔相應責任。
原店主、現店主共同承擔賠償責任
銅山法院經審理認為,被訴侵權產品與原告注冊商標產品為同類產品,在產品的吊牌上突出使用與原告商標近似的標識,以相關公眾的一般注意力進行判斷足以導致混淆,故被告王某銷售的產品上突出使用與原告商標近似的商標標識的行為,構成對原告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侵犯。
法院認為,涉案店鋪雖已經由張某轉讓給王某實際經營,但公證員取證時店鋪內的外觀及內飾仍一直保留之前狀態,店鋪內仍懸掛某水果店的營業執照對外經營,應認定水果店與實際經營者王某店共同實施了侵犯原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張某作為營業執照出借方應與實際經營者王某共同承擔責任。
轉讓店鋪時這一步可不能省
據主審法官劉莉平介紹,該案件中涉及的個體工商戶的營業執照上登記業主和實際營業者不一致的現象,現在社會上比較普遍。
本案中,對于原告來說,其從工商登記部門及其取證的證據看,就是水果店實施了侵權行為,而張某是該水果店的經營者,原告沒有法定義務須知二被告的內部轉讓行為。從保護善意第三人的角度出發,應認定二被告一起承擔侵權責任。
法官提醒,在店鋪轉讓的過程中,很多當事人圖省事,忘了“過戶”這一步,實際上,在轉讓過程中,不僅要簽訂書面的協議,還要及時辦理營業執照的變更手續,不能貪圖方便或者獲取一些經濟利益,出租、出借、轉讓營業執照,為以后可能產生的糾紛埋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