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7.8%,這三個數字分別對應的是2015年、2020年以及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滲透率: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1%用了10年;而從1%提升到5%只用了近5年;2021年,這個數字爬升得更快,從5%飆升至近18%,意味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進入爆發式增長新階段。
汽車及零部件產業是無錫市制造業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主營業務超千億元的十個先進制造業集群之一。然而在規模和產值做大的同時,無錫也有強者之“痛”——雖有上汽大通、中車新能源汽車、常隆客車、華策汽車、華晨新日新能源汽車等,但具有較強競爭力和規模優勢的整車企業不多,尤其缺少具有行業領先地位的乘用車整車品牌。近年來,無錫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行業發展迅猛,似乎讓人看到了通過新能源整車產業鏈實現“變道”超車的希望,當下乃至今后一段時間,無錫是否具備了趕超的能力了呢?
規模偏小,距離“尖子生”尚有差距
2021年底,我市擁有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企業120余家,實現工業總產值77.52億元,同比增速接近34.6%,相較于汽車及零部件行業提升顯著。新能源汽車產業形成了包含整車制造、核心零部件、充換電裝備制造、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等環節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集群。
在動力電池方面,無錫有格林美、先導智能、聯動天翼、遠東電池、晶石能源、東恒等知名企業,同時擁有博耳電力、無錫聚能等多家充換電裝備制造企業,以及市政公用新能源、廣盈實業等一批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商,在電動汽車整車控制技術、電機驅動和電池管理技術、動力型錳酸鋰材料技術、燃料電池與氫源技術、磁懸浮徑向直流電機技術、汽車充電數據支持平臺技術等方面也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雖然“平均分”不錯,但離行業真正的“尖子生”位置,無錫尚有差距。去年,無錫規上汽車制造業對工業產值的貢獻率僅有4%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車產值占汽車制造業的比重為4.7%,占全市規上工業產值的比重偏低。從增速看,新能源汽車產值增速高于全市工業增速,但總體產出規模依然偏小,對無錫汽車制造業和工業經濟的貢獻都較小。
奮力突圍,積極引育整車端企業
產出規模偏小是一方面,困擾無錫已久的乘用車整車廠商的缺失,則造成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度一般、產業帶動能力偏弱的尷尬局面。無錫吉興汽車部件有限公司依靠關鍵技術,成為特斯拉等新能源車企供應商,集團總裁劉明春介紹,去年公司結束了在美國的投資,將重心放回到國內,但是無錫占到的產值僅為公司業務的一小部分,“無錫雖然是集團研發中心,但是一些關鍵零部件生產企業依然放在了武漢、合肥等整車企業集聚的城市。”
業內人士指出,無錫新能源汽車產業在產業鏈日趨完整的同時,缺乏整車端企業引進,產業鏈優勢在末端沒有形成放量集聚效用。
當前北京、上海、廣州、合肥、杭州等城市對“新能源汽車之都”的角逐戰早已打響,面對波濤洶涌的新能源汽車浪潮,是培育本土車企,還是引進造車新勢力,這其實是擺在無錫面前的緊迫選擇。而不管是培育還是引進,都需要資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扶持。業內人士認為,新能源汽車整車企業的布局將在近兩年相對固定,無錫還是有一定機會參與新能源整車的競爭的。
積極引進國內外新能源汽車企業及研發制造項目不失為一種“引育”策略。一汽解放發動機事業部總經理、黨委書記錢恒榮表示,目前正在積極爭取將一汽解放動力電池項目落戶無錫。“這個項目未來將用于滿足一汽商用、客用新能源車40%的采購量,非??捎^。”同時,他還在積極協調解放“新四化”研究院的落地,據其透露,研究院計劃引進3000個高端技術人員,聚焦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通過人才、技術的集聚,帶動集團新產品和項目的落地。”他認為,技術對項目的牽引將為無錫引進整車廠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
向“軟”發力,找準產業發展突破口
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實力雄厚是無錫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充分條件,但并不是必要條件。無錫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核心能力主要在商用車領域,然而商用車的滲透率僅有2%,無錫威孚高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曉東認為,無錫發展新能源汽車,不能僅僅只看“車”和“部件”,而是要看整個產業鏈上無錫該做什么?“零部件值得我們去關注,但新能源汽車除了動力問題,還有傳感器、軟件部分,包含了這些內容的產業鏈才是較為完整的。”
當汽車越來越成為一個移動的“私人空間”,尤其是新能源車帶來的駕駛、娛樂互動體驗感的增強,“軟”的部分也將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非??捎^的產業環節。我市在物聯網、軟件、智能交通方面的產業基礎,都將可能催生出巨大的市場,甚至出現以軟件頭部企業主導的整車廠商。
“十四五”期間,我市定下了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發展的目標,通過推動“龍頭+配套”發展,發揮整車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壯大產業規模。從市工業和信息化部門了解到,除了進一步培育本土車企,我市還將支持企業積極開展國內外并購,加快培育一批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的省級“專精特新”企業,構建關鍵零部件技術供給體系。
“緊抓新能源汽車發展機遇,以無錫的產業基礎和實力,還是有機會在新能源整車方面實現突破的。”相關專業人士表示。(記者 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