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送倆,多送倆,買就送!”3月1日,尚未開啟二月二朝祖會的周口淮陽太昊陵廣場已吸引了不少游客,拍下98萬元高價攤位的淮陽人張建淮,正在自家的加工廠前擺攤,招攬游客銷售壓縮饃。98萬元的網紅效應凸顯,他家的壓縮饃銷售格外火爆。從農歷二月初一開始,他將把攤位挪到太昊陵南門左側的“最佳攤位”處。
輾轉多方,3月1日下午,大河報·豫視頻記者獨家獲準進入張建淮的加工車間,探訪壓縮饃的生產流程。“我們大致分為以下幾道工序,首先和面,然后切餅成型,刷油、撒芝麻,接著進入發酵設備醒餅,最后進入烤箱,再經10分鐘烘焙加熱,就可出爐。”張建淮說。
淮陽壓縮饃從何而來?
淮陽歷史悠久,農耕文化同樣悠久。早在數千年前,這里就盛產小麥等農作物。因此,面食在這里有著深厚的發展沃土。
“淮陽壓縮饃以前不叫壓縮饃,叫炕餅。”淮陽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廣起介紹,餅在很多地方都比較盛行,比如鍋盔、石子饃、白餅子等等。這些被稱為餅的面食,干硬耐嚼、內酥外脆,便于攜帶,很受古人推崇。后來,淮陽人從“餅”中受到啟發,發明了“炕餅”,就是把小麥面粉壓成餅,經過炕熟之后,就是“炕餅”,實際上也就是現在的“壓縮饃”。
張廣起說,現在叫壓縮饃,是后來從“壓縮餅干”中想到的名字,以前也有其他叫法,比如小燒餅、壓饃、杠子饃等,總而言之,壓縮饃就是從面餅加工改良而來。
3月1日,大河報豫視頻記者在淮陽區采訪時了解到,“壓縮饃”有大號、小號之分,從口味上分,則有咸味和甜味的。而售價不以口味區分,只有大小之分,大號壓縮饃1元錢1個,小號壓縮饃1元錢三、四個。
在淮陽,當地還有個順口溜點贊壓縮饃:壓縮饃、壓縮饃,小孩吃了考大學(‘學’字讀方言,押韻),大人吃了好干活。因此,凡是去太昊陵游玩祭祖的,都喜歡捎帶上一些壓縮饃回家,和親友們分享。久而久之,壓縮饃的名聲也越來越大,更受歡迎。
“實際上過去沒這些說法,就是以前交通不方便的時候,很多趕會的游客,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大爺大娘,天不亮、不吃飯就往太昊陵趕,逛完廟會之后,就喜歡買壓縮饃充饑,好吃不貴嘛。”淮陽當地居民張先生說。
實探加工車間,能收回98萬元成本嗎?
今年48歲的張建淮是土生土長的淮陽人,從事壓縮饃加工銷售已經有17年時間了。今年朝祖會廣場攤位拍賣,他是下定決心沖著“C”位去的,最終以98萬元一個月的價位,拿下了最佳攤位。
至于能否收回成本,張建淮笑著說,那都不重要了,主要是把他創立的“伏羲坊”壓縮饃這個品牌打出去,同時,也是多多宣傳淮陽、宣傳周口。而從現在實際情況看,雖然二月二朝祖會尚未開始,但眼下每天的銷售量已經達到好幾萬了,預計朝祖會正式開始后,每天銷售量達到10萬個還是很輕松的。
機器和面壓成條狀面餅
機器切壓成圓形面餅
面餅進入發酵機醒餅
發酵好的面餅進入烤箱
現在,張建淮的工廠里五六十名工人,正在加班加點生產壓縮饃。3月1日下午快3時了,工人們才顧得上吃午飯。大河報豫視頻記者看到,車間里全部為自動化、機械化生產。首先是機器和面,然后進入生產流水線,由機器進行切餅、刷油、撒芝麻,然后工人把初步成型的面餅,推進發酵機器進行醒餅。醒餅之后,面餅會變得蓬松,然后再進入烤箱。在大約300攝氏度的高溫烘焙之下,10分鐘即可出爐,這樣,一個壓縮饃就做成了。
偌大的生產車間里,一排排做好的壓縮饃整整齊齊擺成了小山,壓縮面餅的醇香味不斷飄出,等待邂逅每一位前去太昊陵的游客。
“這么說吧,往年二月二朝祖會期間,車間里一個月的電費就得四五萬元,就是所有壓面機、發酵機、烤箱全部開機。今年肯定更忙碌,更火爆。”張建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