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信息
行業觀察
一個地方若小偷盛行,這里裝防盜網的生意一定很好。走在街上抬頭看看有多少個陽臺、窗戶裝了防盜網,對這個地方的治安狀況,想必心里就有數了。
騷擾電話令人頭疼,于是就出現了號碼識別和攔截軟件。和防盜網一樣,都是“其實不想用,但不得不用”的東西。
麻煩從小到大,大到有人愿望花錢去掉的程度,就是生意,就是市場,就可能有爭議。
因為騙子太多,企業信息查詢就成了一門好生意,目前行業中出現了3家大平臺——天眼查、企查查和啟信寶。最近它們還都受到了資本的青睞,看來這3家平臺及其行業的市場前景被看好。
依靠平臺難為企業信用背書
3家公司的經營模式大同小異,均有免費的基本功能和收費的VIP功能,用前者可查到一些基本信息,但若想得到更多、更詳細的信息,就要付費。
若只是想判斷坐在你面前的“老總”是不是個騙子,通常基本功能就夠用了。很多沒有多少社會經驗的學生在找工作時就根據這個,識別出了很多“坑”,避免了上當受騙。
公司間在談生意時,先查查,然后就有了底,“知己知彼”嘛!
企業信息查詢平臺,提供的就是“知彼”的功能。
在整體信用狀況不樂觀的背景下,如何快速精準地識別騙子,是一門好生意。這個行業越火爆,一定程度上說明目前信用狀況越不好。
信用這么重要的東西,一家公司能提供得了嗎?幾乎每個打算使用企業信息查詢平臺的人,估計都會問:“它們的數據從哪兒得來?”“獲取這么多數據,合法嗎?”
數據現如今是個很敏感的東西,大家有這樣的疑問很正常,這也關乎該行業能否生存下去。
3家平臺都一再強調,自己的數據全部來源于政府機構及公開渠道,包括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國裁判文書網、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國家知識產權局等官方網站,所有數據來源均公開合法。平臺的“價值”在于,把多個來源的數據整合在一起,相當于將用戶的“多次查詢”精簡為“一次查詢”,但獲得的信息量是一樣的。
雖然上述網站的確向公眾提供查詢服務,但不少人發現在這些網站上能查到的信息量明顯少于3家平臺。這其中有可能是網站查詢方式設置的問題,但也有可能是某些信息在網站上不公開,而平臺通過某種方式能獲得。
與之密切相關的就是對這類平臺的第2個疑問:這些數據真實可信嗎?
用戶在APP上能看到的就是一個結果,是否真實不得而知。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家政府機構公開確認和哪個平臺有合作關系,為其提供數據。而已有不少用戶反饋,因為查詢平臺的數據更新不及時,對自己造成了不良影響。
平臺的數據如果無法做到真實及時,結果有可能識別不出騙子,也有可能冤枉了好人,不管是哪一個,都會損害用戶利益。
用一些手機騷擾電話攔截軟件,用戶可以把一個號碼打上“詐騙”“房產中介”之類的標簽。于是就出現了兩種生意:有人想花錢把自己的號碼標記成“好人”,也有人想花錢把自己的“壞人”的標簽去掉。尷尬的是,軟件運營者兩種生意都接。這樣下去的結果是,本來是為了解決騷擾電話問題的軟件,反倒成了騷擾電話的幫兇,好經又被念歪了。
同樣的事情是否也會發生在企業信息查詢領域?
現在還沒有任何能保證查詢平臺的信息真實可靠的硬性機制,有的只是平臺本身的信譽。可是,一家只有幾年歷史的企業,其信譽是否足以為其他企業背書?畢竟我們都知道,在巨大的商業利益面前,信譽是很脆弱的,否則也就不會有這個行業了。
劃清公益與商業的邊界
企業數據查詢為公眾提供了有價值的服務,這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希望這個行業堅實可靠,能成為社會信用的“照妖鏡”。
首先,“公信力”只能來自于“公”,不能涉及商業利益。既然目前平臺均聲稱自己的數據來自于政府機構或公開渠道,那就該由相應機構公開確認,確保其數據的真實性。同時,凡是對平臺開放的數據獲取方式也應面向公眾開放。當誰都可以隨時獲得、比對、驗證這些數據時,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才能得到保障,才能杜絕“花錢改信息”的可能。
其次,數據的整合與分析是個重要的生產過程。信息查詢平臺基于多種數據,通過數據分析處理為客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這是一個正當且重要的價值創造過程,商機無限。
“識別騙子”只是相關平臺最基本的應用,數據查詢行業的市場前景在于為不同行業、不同企業提供個性化的數據定制產品,降低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不確定性,這對于企業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很多人一提到數據行業,就想到了如何保護個人隱私信息不被濫用,這在企業信息查詢行業根本不是問題。
企業不是個人,一家企業從成立開始,就需要定期向有關部門提供自身的各種信息,這和個人隱私無關。市場上的信息越公開、越透明,市場交易的效率也就越高,各種“灰色尋租”活動的空間也就越小。
如果未來有一天,信息查詢行業十分發達,所有企業都知道只要自己有違法、違規的行為,立馬就會被其他人查到,代價慘重,那么所有企業都將誠信經營,不敢騙、不敢坑。
這樣的話,豈不完美?
標簽: 生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