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凌云寺是怎么樣的景點?
凌云寺在凌云山上,九峰環抱,寺宇輝煌。因為是大佛所在,所以又稱大佛寺。凌云寺創建于唐初,開元初年(約713年)開鑿佛像,寺宇又有擴建。據《方輿勝覽》記載:“會昌前,峰各有寺”。但到會昌四、五年間,由于唐武宗李炎下令滅佛,凌云山廟宇只有凌云寺得以保存。清代大詩人、大書畫家張船山(問陶)在《嘉定舟中》云:“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潺繞郭流。綠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烏尤。”“平羌江水綠迢遙,夢冷峨眉雪未消。愛看漢嘉山萬迭,一山奇處一停橈。”將樂山美景描繪得如詩如畫,令人陶醉。
凌云寺經觀音徑上行,可抵山門,過山門而進入圍圃,即見“甘露門”。
登石階抵寺前的小廣場,廣場上有涼亭及寶爐。寺門上以石刻“凌云寺”三字,為清末著名書法家趙熙先生所題。
兩邊可見重修住持法師妙參老和尚的石刻門聯“涌出西方千葉寶,遠承南海一枝春”。
樂山凌云寺的建筑布局是怎樣的?
凌云寺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經樓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丹墻碧瓦,綠樹掩映。
天王殿前是參天古木楠樹,殿外兩側分列著四座明清兩代重修寺字的碑記。
殿內正中塑像為彌勒坐像,皤腹歡顏,俗稱“大肚羅漢”。
兩旁分列四大天王塑像,攢眉怒目,威武雄壯。天王殿后為韋馱殿,供奉木雕裝金的護法神韋馱。
穿過天王殿,為明代建筑大雄寶殿,是僧眾舉行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殿內正中端坐釋迦牟尼三身像(法身、 應身、報身),造型優美,神態莊重。兩旁分列十八羅漢,神形各異,栩栩如生。
大雄寶殿背面是新塑的凈瓶觀音,兩邊分列文殊、普賢、地藏和大勢至四菩薩像,是明代以前的作品。
寺內最后一重殿是藏經樓,原為寺內收藏佛教經卷的地方,于1930年新建。從它的結構和外形可以看到近代建筑風格,在寺字中別具一格卻另有一番情趣。樓下新辟“海師堂”,塑有大佛建造者海通法師、章仇兼瓊、韋皋的全身像,以此寄托后人對他們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