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春節后業績披露季,上市公司外,保險公司也沒閑著,它們開始通過償付能力報告的形式提交2018年經營成績單;這之前,銀保監會亦披露了各家公司的保費收入情況,在各個主體都在求變的變革之年,壽險行業怎么樣?
根據官方披露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人身險業務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7246.5億元,同比增長1.9%,其中健康險業務實現保費收入389.3億元,逆勢實現同比增長24.1%,壽險業務主要受年金險大幅下滑影響同比減少3.4%。
業績方面,春節前,中國人壽曾發布業績預告稱,預計2018年度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減少約50%到70%;不到一周,幸福人壽交出了一份虧損近52億元的償付能力報告。在分析其原因時,權益類投資成了影響業績的黑天鵝。
而利潤指標之外,保險行業經歷了怎樣的流年?或許,通過保費收入和償付能力報告可窺探一二。
保險業利潤玄機——都是投資惹的禍?
對于一家保險公司來說,其經營目標少不了盈利、償付能力、價值三個關鍵詞。而無論對于公司自身和股東還是投資者、消費者來說,盈利都是關注的焦點。
1月29日,中國人壽曾發布一則業績預告,有人用“白馬翻車”來形容這則消息:公司2018年度業績有所下調,預計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較2017年度的 322.53億元減少約161.26億元至225.77億元,同比下降約50%至70%,業績腰斬。彼時,恰逢上市公司業績預告的最后幾天,諸多預虧公告中,中國人壽利潤大腰斬格外搶眼。
就在市場開始關注壽險一哥成績單時,另外一家上市保險公司——新華保險也發布了業績變動公告:2018年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與2017年同期相比預計增加人民幣26.92億元左右,同比增加約50%。利潤預增過半的消息與中國人壽形成鮮明對比。
作為資本市場上僅有的兩家純壽險業務的標的,無論是中國人壽還是新華保險,都可以說是關注壽險行業的一面鏡子,巧合的是,兩家公司均處在經歷管理層的變動時期,不同的是中國人壽集團董事長已經完成了由楊明生到王濱的更替,而新華人壽在經歷董事長萬峰辭職后將在3月份迎來新一輪董事會換屆。
同樣作為前10%的頭部企業,兩家公司緣何交出了不一樣的業績預告?
中國人壽表示,公司業績下滑主要受權益市場整體震蕩下行影響,公司公開權益類投資收益同比大幅減少。而新華人壽業績預增給出的理由是,傳統險準備金折現率假設變更的影響。
2018年,上證綜指、深成指以及創業板指全年分別下跌24.59%、34.42%以及28.65%,如此A股,真的是保險行業業績的黑天鵝嗎?
其實,無論是權益類投資還是折現率變動,保險公司所受的影響理應是一樣的。在業內人士看來,不排除平滑業績的可能性,保險公司在保險合同準備金、投資資產劃分等方面有很大的平滑利潤彈性。
但權益投資失利的確也給不少公司帶來了負面影響。
同樣在春節前,幸福人壽亦在行業內引起關注。公司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第四季度末,公司凈利潤為虧損51.84億元,而全年累積虧損額度達到68億元。
關于出現虧損的原因,幸福人壽在回復經濟觀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受2018年資本市場大幅下行影響,幸福人壽的權益類投資出現較大規模的損失,造成公司2018年度較大幅度虧損。
同樣,虧損額度僅次于幸福人壽的長城人壽,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亦表示,2018年凈利虧損主要是受上市權益類資產收益未達到預期和信用風險事件的影響。
然而,縱觀已經披露的七十份償付能力報告,不難發現,“權益投資”黑天鵝并未給行業帶來太過負面的影響。統計數據顯示,70家已經披露償付能力報告的非上市壽險公司合計實現盈利172.03億元,與2017年基本持平。剔除新開業的市場主體,60余家壽險公司2018年凈利潤好于2017年。
具體來看,在非上市險企中,泰康人壽、陽光人壽、華夏人壽的盈利水平較高,泰康人壽達到119億元,后兩者則在30億元以上水平。而虧損榜單上,除幸福人壽、長城人壽外,合眾人壽、昆侖健康、國聯人壽、天安人壽、招商局仁和人壽虧損額度在4億元以上。
償付能力之憂——資本照不進的現實
作為壽險公司的穩健經營的核心目標,償付能力是影響公司財務穩定的最大風險,也因此,償付能力報告的“體檢”結果是判斷一家公司健康與否的重要參考指標。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近期,監管部門曾下發通知,要求各保險公司在2018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數據的基礎上,在六類壓力情景下分別測算該季度的償付能力相關指標。其中就包括權益類資產下跌情景,公司持有的境內上市公司股票、股票基金等認可價值下降等情形均被考慮在內。
償付能力披露中,又是幾家歡喜幾家憂呢?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經有70家壽險公司披露了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僅看綜合償付能力指標,較上期結果有所增長的壽險公司僅有31家,不足一半。
2018年第四季度,兩家公司為達到監管要求的償付能力標準。“中法人壽”因為兩個償付能力指標(均為-7738%)墊底未達標,另一家險企吉祥人壽因風險綜合評級評定為D類登上榜單。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12家公司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50%,逼近監管紅線,5家公司核心償付能力低于100%。
數據顯示,綜合償付能力方面,除中法人壽外,百年人壽和珠江人壽的綜合償付能力分別僅為100.65%以及104%。天安人壽、富德生命人壽、華夏人壽、上海人壽、君康人壽、弘康人壽等公司的綜合償付能力不足130%。
核心償付能力方面,除中法人壽外,前海人壽以70.33%墊底,百年人壽、珠江人壽、幸福人壽、富德生命人壽、華夏人壽的核心償付能力均不足100%。
償付能力的達標與否,直接關系到壽險公司是否有足夠的資產和資本用于當期和長期的保險金賠償和給付。往往一些業務拓展過快但資本金未能得到有效補充的公司會在償付能力上面臨壓力。
在銀保監會最新披露的2018年保費收入排名情況中,華夏人壽2306億元的規模保費排在行業第四位,市場份額6.03%;富德生命人壽、天安人壽則分別以1276.74億元以及808.59億元的規模保費排在第9位和第11位;前海人壽、君康人壽以及百年人壽分別以501.19億元、486.81億元以及437.09億元的規模保費排在第15位-17位。
以業務一路高歌猛進的華夏人壽為例,2014年,華夏人壽保費規模沖至行業第七位,2015年則進入前五行列,自此一直保持。但在2015年以后,華夏人壽卻并未進行過增資,而目前,公司股東受限,增資難以進行,公司償付能力壓力不小。
值得注意的是,在償付能力末位名單里亦發生了變化:自2016年一季度開始便深陷償付能力指標泥潭的新光海航人壽已經“脫離苦海”。
由于股份轉讓以及增加注冊資本獲批,迎來新股東的新光海航人壽的注冊資本由5億元上升到12.5億元,公司的償付能力也在2018年第三季度呈現新的面貌:2018年三季度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從2018年二季度末的-421.3%飆升至721.5%,2018年四季度末有所降低,但也維持在622.5%。
標簽: 保險業利潤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