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資料造假”都是保險機構違規的一個重災區,諸如“虛構財務數據”“承?;蚶碣r檔案不實”等均屬于“造假”范疇。對于此類行為,監管部門多采取警告、罰款以及責令整改的處罰措施。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日前獲悉,北京惠邦保險經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惠邦保險經紀)則因為存在編制、提供虛假資料的問題,被北京銀保監局吊銷了《經營保險經紀業務許可證》。
經濟學家宋清輝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稱,一般而言,保險中介機構到期未延續、主動申請注銷和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等,是監管部門對其營業資格進行注銷或吊銷的三大原因。
以北京銀保監局為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2018年其至少披露128份注銷業務許可證的公告,對象絕大多數為保險兼業代理機構。
存在提供虛假資料等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以下簡稱《保險法》)發現,惠邦保險經紀編制、提供虛假資料的行為違反了其中要求的“保險公司、保險代理機構和保險經紀人應當按照保險監督管理機構的規定,報送有關報告、報表、文件和資料;必須如實記錄保險業務事項,不得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和重大遺漏。”
實際上,資料造假的問題長期以來都是保險行業的一大“頑瘴痼疾”。依照《保險法》規定:編制或者提供虛假的報告、報表、文件、資料的,由保險監督管理機構責令改正,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限制其業務范圍、責令停止接受新業務或者吊銷業務許可證。
為了解違規的具體情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嘗試與惠邦保險經紀取得聯系,但截至發稿時未得到回應。
公開資料顯示,惠邦保險經紀成立于2003年9月,注冊資本5000萬元,由費龍波、趙海梅兩名自然人持股。
關于保險中介機構營業資格被吊銷或注銷的原因,經濟學家宋清輝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稱,一般而言是與保險中介機構到期未延續、主動申請注銷以及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等有關。
以北京銀保監局為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2018年,其至少披露128份注銷業務許可證的公告,對象絕大多數為具備車險、健康險、意外險等業務場景的保險兼業代理機構,如汽車修理廠、航空服務公司、旅行社、物流公司等,注銷原因則多與“保險許可證有效期屆滿未延續”相關。
保險中介行業競爭加劇
一方面,保險中介機構因經營資格被注銷而離場;另一方面,部分機構背后的股東也在“洗牌”。北京產權交易所官網顯示,自2019年1月24日起,北京某保險代理有限公司100%股權就被其股東掛牌轉讓,轉讓底價為430萬元。
具體來說,這家保險代理公司規模較小,注冊資本僅200萬元,企業總人數也只有5人。財務報表顯示,2018年1~10月,該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累計為106.96萬元、主營業務利潤累計為105.87萬元、凈利潤累計則為-0.74萬元。
盡管體量十分有限,但在補充披露中,該掛牌信息明確指出:“2016年保險監管機構下發了69張中介牌照,2017年監管機構批復的中介牌照僅為35家(包括保險代理、保險經紀和保險公估公司),2018年中介牌照為14家(包括保險代理、保險經紀和保險公估公司)”,頗為強調保險中介牌照的稀缺性。
實際上,據宋清輝觀察,2019年保險業的發展總體將呈現回歸保障、加快開放和(監管)不斷趨嚴等特點,可能會對保險中介機構造成較大的沖擊,行業洗牌或會逐漸加速。與此同時,一些保險中介機構將借助科技的力量,在金融科技方面謀求發展機會,滿足客戶的需求,為客戶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務。
在這種市場趨勢之下,保險中介機構應該向何種方向努力?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李曉林認為,信息綜合化的平臺模式能夠更好地契合時代的發展,拓展保險的服務能力和范圍。對于保險這種信任型商品,有信譽的保險中介會像現在的互聯網搜索引擎一樣成為客戶挑選保險產品的第一窗口;其信息獲取速度將大大超過保險公司以及其他參與機構。第一時間了解客戶,使得保險中介擁有保險市場最大的話語權。
而宋清輝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當前,保險中介行業競爭加劇,但機遇也同時出現;只有那些把客戶利益放在第一位,并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大力度投入的中介機構,才有可能在競爭中勝出,歷練出獨特的競爭優勢。”
每經記者 胡楊 實習編輯 盧九安
標簽: 惠邦保險經紀